扫码手机阅读

寒门破茧

作者:此人卓尔不凡 | 分类:历史 | 字数:29.8万

第五章 沈家的情况不太好

书名:寒门破茧 作者:此人卓尔不凡 字数:2480 更新时间:2025-01-23 02:09:50

沈不凡躺在床上,结合这具身体主人的记忆,开始思考起来。

乾朝和前世记忆中的古代没有大的区别:农耕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上层社会是皇帝和皇亲国戚,中层是儒生大夫和散落在乡村的士绅,底层就是绝大多数的农户和三教九流。

底层人民想要突破阶层,只有两条路;其一是在乱世造反,提着脑袋拼前程,侥幸活下来又有从龙之功,那就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甚至能代代传下来。只是这种机会少之又少,而且概率极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此时乾朝还算大体稳定,也看不出有亡国的迹象,凭记忆,模糊猜测今上乾熙宗还算圣明,朝堂也还清明,民心犹在,想造反起义几乎等于自杀;其二就是读书中举考进士,有一定的普遍实用性,也是当今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

想了想这具沈不凡主人的读书情况,沈不凡皱起了眉头:基本考不上进士。不同于这时代读书人的清高自大,沈不凡明显务实得多,作为后世人的沈不凡知道古代金榜题名的难度,远不是后世高考能比的。

记得有大致数据统计,三年一考的科举,平均到一年来算的话,大概六十万考生才中一个进士,前提条件还是在古代你能读得起书,比后世的清华北大难考得多,非一般的天才和努力是考不中的。

也正因为难度大,考中进士带来的利好也不是后世人能理解的。

中了进士,哪怕是靠后的同进士,大致也能立马外放出任知县或者县尉,相当于后世的县高官和县长。而由于古代分权不明,知县和县尉的权力也远不是后世的县高官和县长能比的。至于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以及稍后的进士之类的,前途更不用说。

想到这些,沈不凡很是犯难,读书看来出路不大。

这世的沈不凡在乡里的私塾读书,已有十一载,和沈世杰一个先生,姓秦名辽的秦老夫子。

秦夫子有秀才的身份,在其二十六岁院试上榜,但是此后参加了三次乡试,皆悻悻而归。随着年岁渐长,功名之心早被岁月和生活的压力磨灭,幸好秀才除了见官不跪外,还能做先生谋生,在乡野山村来说也算体面。

沈不凡这具身体的主人,较为聪明,也刻苦,可能天资差点,参加了一次院试,离中榜差的不远,但毕竟没有考上。

院试中榜是科举的起点,院试都不中,金榜题名就不要想了。沈不凡还是想科举试试的,一是因为秀才起码不用见了知县就下跪。作为后世人,沈不凡很难接受以后自己真到了要跟官员打交道时,经常给别人下跪;其二,秀才在读书人的时代,起码也算勉强跟他们一个身份,不算外人,更容易混下去。举人和进士,沈不凡很有自知之明地不去想了,不是这块料。

科举这条路难走,那就经商赚钱。经商是沈不凡所擅长的,但结合实际又觉得难以行得通。

古代的商人,地位低下不说,稍微上点规模,基本是官宦羽翼下的产物,而且风险极大。

古代的官员权力太大,如果看重了你的家业而你的政治资源又不匹配你的家业的时候,是很容易家毁人亡的,而官员承担的风险也没有后世那么大。

科举经商都不行,那就老老实实做个底层农民?显然沈不凡是不愿意的。古时的农民负担是最重的,一层层的剥削,税负徭役让人苦不堪言,能经常吃饱饭都是奢侈。

就拿沈不凡的好友沈世杰来说,他家在猫儿屯是少有的富裕的农户,吃饱饭还可以,但想多奢侈每天有鱼肉,想都不要想。条件更差的沈不凡家,沈木匠和桂秀花日夜辛劳,也就混个三餐不饿,吃穿不究。为了沈不凡能进学读书,沈木匠夫妇勒紧了裤腰带依然吃力。

一时半会还没有清晰的目标,迷雾重重,沈不凡又遇到了后世沈拙言一穷二白时创业的困境,而且环境的恶劣程度更甚。好在他不矫情不软弱,是个心性坚韧能吃苦的人,多少还有点魄力和小聪明。

沈不凡知道,做一项事情,需要先在脑中大致规划一下子,熟悉身处的环境,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清重点主次再立马行动起来,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性。明白自己的长处可以让自己先着手,了解短处可以让自己对将要遇到的困难有心理准备,不至于真面对困难时手足无措,甚至最后失败了也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少一点抱怨,不至于心理失衡而颓废。立马行动能让自己在真正的实践中明白具体的困难在哪里,一件一件地去解决。光想计划不行动,很多的问题是想不出来的........

想了一会儿后,还是觉得自己融入这个世界太浅,先深入再一步步来。

首先是要解决生存问题。

沈不凡家总计三口人,沈不凡和爹娘二人。

爷爷沈木头在沈不凡七岁时就去世了,奶奶本名张莲芝晚两年去世,当时的人寿命普遍不长。

爷爷沈木头胆大脾气倔,沈不凡猜测,沈木头应该也是为了翻身改变命运,本来是农户的他在十七岁时参了军,在乾武宗也就是今上乾熙宗的爹在位第七年,参加由当时大将军李准统帅的平北大军,北上抗击北方大国呼延王朝,历时三年而归。

沈木头被分配至后勤辎重队,协助民夫运粮运军需物质,机缘巧合跟着一位打造器械的老民夫学了半手的木工活,回来时除了残了一条腿,倒没有别的损伤。回来朝廷奖了二亩地,加上祖传的八亩地,合计十亩地,后来迎娶了张莲芝,育有一女沈大萍一儿沈昆沈木匠。

儿子沈木匠为人倔强老实,不善言语能吃苦,以种田为主,跟着老爹也学了木匠手艺,闲时就在附近做木匠贴补家用。迎娶隔壁梁子庄农户女子桂秀花为妻,先后生育两儿一女,命运多舛,如今只剩沈不凡幸存。

沈木头的大女儿沈大萍嫁给距猫儿屯十五里地的鸡子岭村的一户普通农户家,育有两儿一女,家境平凡。至今两家还常走动,上次请大婆子给沈不凡施法瞧病,沈木匠还过去找大姐借了四钱银子。

想起自己家的状况,条件一般,同当时的普通农户家没有什么区别。沈不凡心里也做好了前路艰难的准备。

再环顾客观的环境情况,猫儿屯坐落在后世湖北省京山市,此世隶属随州府洪山县,南边不远处是大洪山,绵延千里,横跨襄阳、荆州、钟祥等州,树林茂密,常有野兽出没;西边是小东河,流经百里,宽约二十五米,水深不足两米,往年洪水施虐时,偶有决堤之患。村子周边遍布大小不一的池塘河沟,田地交纵,此外再无其他自然资源。

想到这,沈不凡觉得食物不足可以从大山和小东河采取,捕猎和捉鱼,想到这,沈不凡差点笑出声,这都是后世沈拙言小时候在农村干的事,想不到又要派上用场了。所以说,技多不压身这句话是对的,多门手艺多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