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第一太子

作者:夜星月语 | 分类:历史 | 字数:203.9万

第137章 官吏之别

书名:大明第一太子 作者:夜星月语 字数:2271 更新时间:2025-01-22 02:07:12

其余户部的官吏是没有资格听到皇帝对他们的亲口宣判的,随着五百余人被斩首的旨意下达,刑部尚书领旨而去,朝堂之上瞬间弥漫起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气氛。

朱元璋看着百官们说道:“狐狸身上最珍贵的是皮毛,牛羊身上最珍贵的血肉,人最珍贵的是什么?是节气是骨头,望卿等自珍自爱,莫要走上歧途!”

百官们低下头表示恭听圣训,朱元璋也就不再跟他们浪费口舌了,该说的他都已经说了,不听的也自有其下场。

随后结束了今日的朝会,朱标也没有心情去看五百多人被砍头,直接跟着朱元璋回了御书房。

李善长看上面的父子二人都走了,他也得回中书省调配人手,把户部的缺口堵上。

杨宪则是走出奉天殿,准备去看看那些户部官员的下场,谁让他们敢查自己的老底,也不想想自己屁股干净么。

朱元璋父子走到御花园,朱标看着自己父皇说道:“整改吏治非一朝一夕,父皇不必为他们烦忧。”

朱元璋扶着花坛说道:“这个咱知道,只是替他们惋惜啊,辛苦几十年才爬到高位,一步行差踏错就再也回不来头了。”

父子俩走了一圈后朱标说道:“科举大考就在眼前了,父皇可想好了殿试的内容。”

朱元璋笑道:“咱那里懂这个,到时候让刘伯温写几个呈上来,咱挑个合心意的就是了。”

朱标笑着点点头:“科举大考取士三百人,正好可以补充一下户部的空缺。”

朱元璋则并不是这么想的:“咱打算让他们跟你到山西历练一下,毕竟是懂文墨的,写写算算也好帮你处理迁民事务。”

朱标听后以为是自己老爹不放心自己:“父皇,儿臣有把握做好迁民事宜,朝廷各方都急缺人才,与其交到儿臣手中,不如把他们放到更需要人手的地方。”

朱元璋摇摇头:“他们大多都是从小不知柴米油盐的世家子弟,学问或许做得好,但是让他们直接办差咱还不放心呢!”

朱元璋背着手:“跟你去处理迁民是最好的磨练,让他们好好看一看我大明底层百姓们的苦楚,往后他们才能知道怎么处理地方上的事务,这些都不是能从四书五经上学到的。”

朱标笑了笑,脑海中响起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旋律,知道了自己父皇的意思后,朱标也就没有推辞的意思了。

朱元璋回头看了眼儿子说道:“到了地方不用管他们是何出身,脏活累活都往他们身上压,好好看一看他们的成色。”

朱标点头应诺,父子俩转了几圈,朱元璋就又要回去办公了,朱标也得去看看关于科举大考的事宜了。

朱标回东宫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先去了宋濂的那边,得知这两天又几十名北方考生赶来过来,其中正好有几名属于特殊情况,宋濂正准备去向朱元璋请示。

原来是这次北方来的考生中,都是被地方官员举荐而来的,其中有四名属于衙役子弟,这就是不应该的被举荐的,但是当地官员也特意写了一封信过来。

上面说明了当地的情况,除了官吏家中的孩子外,举县都没有其他合适的人了,所以不得已才特此推荐,如果不同意也可作废,一切听从上意。

朱标想了想还是打算准许了,那个地方朱标是知道的,属于最北方的边境了,生活条件恶劣,确实很难再有其他人选了。

古代其实也是有政审的,囚犯、僧人、道士、商人、娼、优、隶、皂,这些以及其子孙都是不准许参加科举考试的。

前面都还好理解,但是最后两种却有些让人不解了,官吏捕快好歹也算是公家的人,怎么子孙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了。

宋濂解释说,因为捕快干的活儿,是一种不良之行,得罪人的活计,一种贱业。

总是要抓人拿人,总是跟坏人坏事打交道,正经人注定不屑于此,所以,只能让贱民做。做不良之事者,只能是不良之人。

朱标略微有些无语,不过现实也确实如此,地方上的官吏大多都是这样的,有时候确实找不到人,县太爷就好抓壮丁干这个了,毕竟缺了捕快这个武装力量,县令还怎么治理地方的泼皮恶棍。

朱标记得古希腊城邦的治安员,也是奴隶来做的,公民犯了事,要由地位低贱的奴隶抓他们。每逢开公民大会,好些偷懒不肯出来开会的公民,也是由奴隶拿绳子赶他们出来

看来古代文明都有其共同性,不过朱标却打算提升官吏的地位,科举出身的举人进士们,出仕后最起码都是官员,而不是吏。

官吏之别犹如天地之差,吏一般干到县衙的师爷也就是到头了,他们就是为官员服务的当地地头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县令,世代不变的就是他们了。

朱标想要给吏们一些上升的渠道,他们或许没有足够的才学,但是论起管理地方百姓,收粮纳税等事他们才是行家,他们若是能当上一个县令也未尝不可。

一个地方的县令,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才学,毕竟他管的地方才多大,而且又不是电视剧,也没有那么多案子让他断。

但是县令又是大明最为重要的基层官员,必须要对地方百姓民生有足够的了解。

这点恰恰就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们最大的问题,他们的眼界太大,总想着治国平天下,两眼望天,不肯脚踏实地。

大多数举人进士们当上县令后就急着找关系,地方事务其实还是由差役们处理,一代一代就形成习惯,县令们习惯把心思用在托关系走交情上,差役们习惯性的架空县令。

朱标看重科举人才,但是他更看重能做实事的人才,四书五经总有人会念,但是能帮助朱标治理好地方的人才可就不多了。

当然不可能把他们一下子提高,而且也不可能让他们留在当地升职,否则不就形成了地方势力了,还要限制他们的品级,以及升官的难度。

而且也不是现在该做的,但是朱标也得好好准备一下,这种事情属于打破旧的制度,不是轻松的事情,等他开始理政了在布局筹划也不晚。

自己老爹是个重视制度的人,文人士子们也不会答应,毕竟这属于抢占了他们的位置,而且此事并不是单有好处,其中弊端也有不少,朱标自己还需要仔细的权衡利弊,并不是一拍脑子就能定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