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卒
作者:张伊妹 | 分类:历史 | 字数:30.1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0章 北巡
快到元旦,郭礼没心理会朝堂上诸多烦心事,只想着安安稳稳和碧瑶一起庆祝佳节,享受合家团聚的幸福时光。谁料年关将近,李隆基突然下诏北巡。接到圣旨后郭礼将碧瑶送回栎阳王家,穿着一身铠甲,随身带了换洗衣服,跟着大军出发。
这时的元旦,前世称之为春节。阖家守岁的日子,竟要在车辚辚的压扎声中度过。
白云飘飘。
从京兆府到东都洛阳的驿道上宽达三丈,可以同时容纳六匹马同时前进。道路两旁的田地,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一路上少见闲人,都被前方气势无两的车队吓跑。最前方是凉山团一千多步卒,紧随其后的是仪仗队,前几排手持象征皇家气象的斧钺,中间手持印有国体的旗帜,最后数排则是大唐的金黄色九龙旗。李隆基乘坐在车辇内,车辇宽达两丈由四匹马牵引。跟在其后则是三千禁军,裴伷先率领的一万金吾卫压阵跟在最后。
“少卿,你瞧这仪仗队够威风吧?”周鹏就在郭礼身旁,眼看训练出了成果,到郭礼面前讨个喜。
“不错,不过少了东西。”
“少了什么东西?”
“天寒地冻,仪仗队的士卒竟然没有配发兽皮护手保暖御寒?”
“都是礼部那些王八羔子做的坏事,申请早递交上去,迟迟没有回复。”
“还有这事?”郭礼知道这种事情即使问到礼部,对方也会有搪塞之言。
郭礼找到仆骨怀恩,问道:“木兰知道你随军出行,没有问何时回家?”
“木兰回木盘山了,听说这次出行来回起码两个多月。”
大军一路向东,行进旬日后抵达东都。东都洛阳是武后称帝时定下的陪都。长安留下张说镇守,由于此次是北巡,文武百官未曾跟随。按照以往惯例皇帝出巡东都,文武百官必须跟随至洛阳。
到达东都恰巧是元旦之日,洛阳令崔隐甫率洛阳官员接驾。在东都修整一天度过元旦,第二日李隆基随即诏令北上并州。其时大唐疆域北至北海,并州、大同一线早已不是边关。草原辽阔无比,单于都护府紧挨长城一线,在中受降城设立的安北都护府。草原上部落繁多,经常有不服管教的部落起兵到中原抢掠。唐朝疆域虽大,并州始终成为一道守卫中原的屏障。
这一日出了潞州,驿道上行人渐多,大军行进缓慢。李隆基问道,“前方出现什么情况?”
“禀皇上,前方道路坑洼,有不少行人,导致大军缓慢。”
“这时节哪有这么多行人?”
…..
李光弼得到探报早已纵马走到队伍前面,看到前方竟然是官兵押送的一辆车队,问清楚这些人正是潞州前往并州运送物资的车马队。驿道原本就有积雪,车马队经过之后,整条道路泥泞不堪。看到大军经过,这些车马队的押送官员主动让开道路。将车马推下驿道,站在道路两旁看着。
潞州原本供应并州粮草,无奈年前下了一场雪,最后一批粮草耽搁了。待雪融化之后,召集当地青壮,许以丰厚工钱,派官兵押送粮草北上,不想正好碰到皇上北巡。这些出苦力的青壮,倒是自愿出工。去年年景不好,家里余粮不多。虽然天寒地冻,仗着有一把力气,出来赚点零花钱又能为家里省一些口粮。
李隆基的马车路过之时,看到驿道两旁民众衣衫褴褛,一个农夫肩膀上的衣服破了露出里面的白肉,双手通红,显然冻伤了。弄清楚事情原委之后,李隆基哀叹道,“大唐盛世,好一个大唐盛世。眼前这些百姓,过着什么日子?传朕旨意,免潞州五年赋税。”
闹了这一出,都知道皇帝不高兴。将士前进的速度竟然加快了许多,不几日到达太原府。
并州是一座雄城,城墙只比长安城低一丈,一条汾河将太原城一分为二,护城河和汾河连在一起,整个并州倒似水上的两座岛。并州亦是大唐的龙兴之地,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起兵前,曾任并州大总管。作为中原北方的屏障,历代李唐君王都重视并州城的修建。
并州刺史韦凑率太原官员在城门外迎接,城门设了禁令,百姓不得出入。百姓听说皇上要来,涌在城门口处看热闹。三千禁军随同李隆基进城,凉山团和一万金吾卫驻扎城外。
郭礼陪着李隆基在并州凭吊先帝圣迹,视察晋阳宫阙,玄宗亲笔撰写了称颂先帝太原举兵、创立煌煌伟业的《起义堂颂》。
“郭少卿看这篇《起义堂颂》如何?”李隆基写完之后,询问郭礼的意见。郭礼有点懵。整个诗文洋洋洒洒,开篇直叙李唐起兵顺应天意,造反有理,中间辞藻华丽,叙述治理并州有功,结尾将并州改为太原府,升至为北都。如今皇帝问起,郭礼只好老实答道:“皇上这篇锦绣文章,乃是并州百姓之福祉。”
其实郭礼说了一句废话。李隆基升并州为太原府,定为北都,百姓从中当然能得到好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太原府发展更快。
“依郭卿之才,做卫尉寺少卿有些委屈了。”
听皇帝的意思要给郭礼升官?
“谢陛下。”
看来古人喜欢拍马屁是有道理的,郭礼随口说了句敷衍了事的话,没想到龙颜大悦。
可怜并州刺史韦凑,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头,整日陪同李隆基游览晋祠胜境,慰问有功老吏。一方面胆战心惊陪同皇帝出巡,一方面还要思虑皇上的安危问题,就在李隆基到达十日后,竟然一病不起,还没等到李隆基离开太原就一命呜呼了。
韦凑死了之后李隆基兴致全无,下旨王晙任太原府尹兼吏部尚书,追封韦凑为幽州都督,谥号:文。
按照礼节大臣死后由礼部核验一生功绩,议定谥号由皇帝决定。并州刺史尹韦凑在陪同皇上期间因公劳累过度病死,李隆基诏令之下,竟得了文官终生梦寐以求的谥号。
韦凑死后李隆基一直待在昔日的晋阳宫殿。二月中旬,直到刻有《起义堂颂》的石碑完成,李隆基在太原官员陪同下,观看立碑仪式。
石碑高高矗立在太原府城的南大街上,碑前诸多百姓围观。
“鉴风物之忧思,寻王业之艰难。惟高祖若天地之开辟,化成万类;惟太宗若日月之照昨,光于四表。”
石碑上的这些句子,显示了李隆基此番来并州探寻峥嵘历史、缅怀非常先辈的心路历程。
李隆基离开太原府结束了这次北巡。大军沿着河套平原南下,旬日之间回到长安。临走前李隆基诗性大发,吟出一首文采斐然二十二句的《过晋阳宫》五言诗。
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
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
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
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