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多少事
作者:然籇 | 分类:历史 | 字数:368.7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六零四章 桓温快要出手了
ps:带未婚妻回家见长辈(按风俗在女方家订婚的,我家长辈还没正式见过),这几天吃一下存稿,只更一章,请大家见谅!
按照杜英原本的计划,走江油步道的偏师,无论是进攻梓潼侧后方,还是直扑绵竹,都能够发挥大作用。
不过杜英派遣这一路偏师进军,本来就不是什么秘密。尤其是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就算杜英想要让周随隐藏行踪,也不太现实,所以杜英只能指望着周随不惜一切代价向前推进。
这么一支直插敌人腹心的军队,本来就是依靠威慑力来征服敌军,就像是当初走阴平偷渡入蜀的邓艾一样,其麾下也都是轻兵,却能够一路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盖因蜀中军队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而且胆子也都被这一支犹如神兵天降的军队给吓破了。
但是现在周随迟迟没有消息传来,杜英甚至不得不考虑周随已经全军覆没的可能,所以杜英只能把希望全部都寄托在自己的身上:
“各部迅速整备,向涪水关开进,务必尽快夺占涪水和绵竹。现在周抚的兵马屯驻在何处?”
“仍然还在绵竹,未曾挪动。”张玄之回答。
从梓潼到成都,基本上是华山天险一条路了,先是扼守涪水的涪水关,接着是绵竹关,最后是雒城。
刺史府的周抚之前就已经选择屯兵绵竹,此处进可据守涪水关,退可回保雒城,沿途还有诸多山峦险要之处可为屏障缓冲,并且周抚在此,并不会过于刺激杜英,让杜英认为周抚有强烈的敌意,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最合适坐山观虎斗的好地方。..
“周抚自从王敦之乱后,打仗的本事一天不如一天,但是观望风向的本事却是越来越好了。”杜英接着说道,“当时蜀中几处叛乱,他不想着好好进攻,偏生要等司马勋南下,以求能够分润一些功劳给司马勋,从而可以在桓温和司马勋之间左右逢源,现在岂不又是一样的重演?”
“但是当时的桓温,也没有给周抚好脸色看,至于司马勋······那本来就是一个欺世盗名的军阀罢了,周抚想要在他们两个之间左右逢源,到头来却是为桓温所批,为司马勋所蚕食。”张玄之微笑着说道,“而现在周抚还想着故技重施,岂不是认为都督比之司马勋还不如?”
“人总是这样,失败了一次,却总觉得很可能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所以只有再失败一次,才可能幡然醒悟,又或者觉得仍然是因为别的缘由,不撞南墙不回头。”杜英哈哈笑道,“既然如此,那余就让周抚再撞一次南墙,速速派人去告诉陆唐,轻兵疾进涪水关,务必要在周抚得知梓潼为我所破之前拿下涪水关!”
有传令兵快马加鞭的离开,杜英和张玄之反倒是放慢了马速,张玄之策马凑近了些,压低声音说道:
“都督,周抚不足为忧,真正需要担忧的应该是大司马。都督之前在汉中入蜀,亦是大张旗鼓、声势浩大,大司马就算远在青州,此时也应该已经收到了消息,大司马的探子跑的没有那么快,咱们关中的报纸也早就已经传到他的手中了。
因此大司马定然也会采取反制手段,尤其是在得知都督已经拿下梓潼、进逼成都的时候。
荆州世家悄悄把家族中存留下来的人手送入蜀中,这是荆州世家的自行举措不假,但背后是不是有大司马的纵容和顺水推舟,尚不好说。
且现在大司马发现荆州世家和蜀中世家已无力阻挡都督,而益州刺史府的态度亦然模棱两可之时,恐怕大司马不可能无动于衷了。”
换而言之,桓温可能能够默许荆州世家暗中出面对付杜英,但是不能允许荆州世家公开出面,因为那意味着告诉外人,荆州是荆州世家说了算,而不是大司马说了算。
所以一旦荆州世家也失败,那么桓温就会亲自入场。
“山高路远,也不知道青州战况。”杜英不无遗憾的说道。
桓温的当务之急还是拿下青州,这样才能让他拥有真正可以比肩杜英的功绩,尤其是杜英拿下河北的功劳过于耀眼,桓温不但要打下青州,还得取得一场辉煌的胜利,否则面子里子都挂不住。
“大司马和慕容儁之间必有大战,但是属下也担心,大司马有可能会和慕容儁达成默契。”张玄之皱眉说道,“若是大司马有意放慕容儁返回河北,又当如何?”
杜英冷笑道:
“关中这些年一直没有放松经营报刊,就是防的这一手,若大司马真的做出这种事,你猜猜报纸上会怎么说,天下人会怎么看?”
“但······”张玄之沉声问道,“只要大司马能够成为这其中最大的得利者,他恐怕也不会在乎于此吧?”
杜英摇了摇头:
“现在的天下,大战已经越来越少,包括河洛等兵家必争之地,都已趋**稳,可以预见,未来也就是在两淮、荆州和幽燕三处可能会爆发大战。
享受过难得的和平之后,亦然人心思定,享受过温饱之后,百姓已然能够判断孰优孰劣,而关中新政也不是在发动世家,而是在发动每一个百姓,若百姓都能判断清楚、站在关中这一边,大司马不得民心,便是众矢之的,他就算能强行临高位,又如何服众?”
当乱世已经接近尾声,已经消失太久的道德礼法、文明礼仪,又会重新出现,甚至还会被格外的追捧,盖因从乱世之中走出来的人们,已经太久不曾见到这些了,所以他们会报复性的追求这些他们曾经在混沌乱世里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
桓温若是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那么他将失去的,是天下民心。
若无民心之支持,桓温又凭什么能够聚拢人才、对抗世家?
他终究只会成为守土之君,而无法成为开疆之皇。
很不幸,这样的君主,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其实已经有了很多,比如北方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的那几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君主?
他们落得怎样的下场,桓温作为后来者,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杜英窃以为,历史上的桓温,最终还是忍住了,盖因桓温也清楚,自己若是再往前走一步,没有足够的人心和道德基础,不啻于空中楼阁,最终保不齐真的是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