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宋当山贼
作者:把桌子放下 | 分类:历史 | 字数:11.1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5章 现实之锤,何德何能
“不用担心,我家郎君虽然平日里不在石泉县中,但他交好此地刘押司。我俩已经拜托过刘官人,到时候如果有差役愿意送你们去赵家庄的话,少不得他们的好处…”
事实上赵斌即使不给帮忙的差役好处,县衙都很乐意将这批异国流民丢给他的田庄。即可以省下一笔开销,惹出事端来也能有人背锅。
不过赵斌底气不足,因此需要借助刘业的关系为跳板,主动去经营好本地的关系网,形成利益共同体。
主打一个乐善好施的名头,在石泉县中广结善缘。
以求达到赵斌即使不在庄中,依旧有人愿意自发为他维护庄子的官匪勾结的生态圈。
而小武和王小乙,则是以他随从的身份放在庄子中的代理人。
这两人,一个机灵早熟、善于察言观色,一个能担事情、外柔内刚。
虽然年纪不大,但用来管理一个小小的田庄却是够用了。
总好过呆在好勇斗狠的贼窝中,虚度年华…
最重要的是,两人清清白白又处于发育的高峰期,只要过些时日就会容貌大变,极好断掉过去的身份…
。。。。。。。
小武二人所说的话,无疑像是强心针一般注入这群惶恐的流民心中。
他们将两人的告诫记在心中后,继续朝县城而去。
不久之后,又几个人影出现在风雪之中…
周而复始…
时间一晃,又过三天。
绝大部分从北方逃难来的难民,都去往了富庶的兴元府方向。
南下石泉县的难民并不多。
但赵斌凭借着更优厚的待遇,还是陆陆续续吸引了一两百个难民作为农庄的浮客。算上这些浮客背后的老弱妇孺的话,数量少说也有三百人…
其中还有十数个手艺人,多为木匠、泥匠,以及不少会织布的妇女。
除此之外,还有八个身份见不得光,或者如之前那个田毅般有特殊理由的汉子加入了刀郎寨中,落草为寇。
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是悍勇之人。。
也让他麾下寨兵的数量接近了50人。
在这个时代,人口是各方势力的根本所在。
但因为赵斌此前毫无根基,一口气招揽了这么多人后,问题也随之出现。
刀郎寨这边问题不大,主要压力出现在赵家庄那边。
不到500亩的田地根本无法做到自负盈亏。
想要养活三百人,以南宋的亩产量也至少得有两千到三千亩地!
如果不想办法谋个路子,以赵斌的财力怕是很快就会坐吃山空。
算算这段时间的消耗,赵斌仓库里还有差不多2400余贯钱财,反倒是粮食还略有富余可以等到下一个收获季。
想到自己永远都不够用的钱财,赵斌欲哭无泪。
他已经无数次后悔,前世的时候为什么不把百科全书背下来,或者努力学习考个理科博士生之类的。
这可比自己的眼睛靠谱多了。
他脑海中的知识虽然涉及了很多的先进理念、先进知识、历史信息。
但除了基础数理、牛顿三定律这种普及的知识之外,具体专业知识他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门外汉。
就连穿越者必备的完美‘黑火药’配方,他也只知道可以通过硝酸、硫磺和木炭可以配出来。
但具体怎么配,怎么提纯,怎么炼制,正常人谁特么会去学习啊!
更别说什么炼钢法,制作肥皂、香水,水动力压力锤之类的了。
没有事先查资料的情况下,恐怕一百个人里面都未必能有1、2个把具体细节全记下来吧。
“吗的!如今合法身份也有了,我就不信凭着我超越时代的见识,搞不起养人的产业!”
靠打劫来供养人口,无疑是愚蠢且不可持久的。
所以赵斌决定去城里办个作坊。
最理想的,肯定是铁器坊。
毕竟武备是安身立命之本。
若是能形成产业体系,并且侥幸把炼钢和锻造技术拉上去,对日后好处多多。
而且宋朝对民间置办铁器坊是持开放态度的,有记载最多时达到过600多家炼铁坊。宋朝鼎盛时期的炼钢年总量达到15万吨。
什么概念?1840年的英国才2.5万吨…
只可惜,赵斌生不逢时。
随着吏治日益腐败,民坊想获得铁矿和煤炭成本越来越高,最终导致民间的炼钢产业崩盘。
炼铁坊已成南宋的夕阳产业。
赵斌这点可怜的资金,想用亏本经营的方式强堆产业和科技树只是白日做梦。
因此选择第一个作坊必然是要能赚钱的。
肥皂、香水、化妆品之类的就算了,无数历史文中最佳开局第一桶金,可这时代根本找不到专业的手工艺人。
那么当前民间哪种作坊最赚钱?
毫无疑问,是酿酒。
蒸馏技术的原理实在太简单了,赵斌虽然不会但只要肯花功夫肯定可以搞出来。
到时候大赚特赚。
可这东西虽然赚钱,但是一旦被模仿或者泄密,那未来就损失了一张好牌。
赵斌还没有掌控可以独吞蒸馏酒好处的强大势力。
而且酿酒业在这个时代属于下金蛋的鸡,想要染指并不容易。比如石泉县的酿酒坊,就是刘业等高级吏员身后的豪强家族把控的。
迫不得已,赵斌只能将目光投在纺织业上面。
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的俸禄形式,都分为三类。
一是现钱,二是米粮,最后一个就是娟布。
都是可以拿出来直接当货币使用的。
绢布的用途实在太过广泛,不仅可以用来做衣服,还能用来代替纸张、制作军队的棉甲等等,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要用到。
除此之外还能够出口外销,赚取丰厚的报酬,和茶叶、瓷器地位等同,甚至能够远销欧罗巴。
但是,在南宋的一众苛捐杂税中,最黑暗的,也是这绢税。
官吏通过提前预定的方式向百姓定制绢布,收取绢税。
这本来是北宋时期,朝廷让老百姓增加收入、促进生产力的一项仁政。
意思就是百姓通过向官府下定金,承揽今后一年的绢布数量。
到时候只要交出约定好的绢布,家中就能够获取丰厚的报酬。
结果南宋后期,某些地方一收就是几十年的绢税,交不出就去借高利贷抵上…
直接把人给整到家破人亡。
其实底层的小吏们也不想这么狠,实在是他们属于‘义务’劳动,本身是没有啥薪水,数量又多。经济不景气时,只能靠这种手段保持自家的营生了。
说这么多,就是铺个时代背景,并说明纺织行业的市场很大,方便投身其中…
“想要做大做强就得打破常规,杀手锏我都想好了,就是解放妇女的生产力!如此一来我必然可以快速崛起成为大宋顶级的资本家。
到时候再编个拥有核心价值观的东方资本论出来,我特么不得名留青史、震古烁今?对不起了啊,马恩先生,嘿嘿嘿…”
赵斌怀揣着成为超级资本家的梦想,准备前往石泉县发展事业去了。
然而梦想虽然美好,但还没进城,赵斌就感觉自己被一记闷锤打回了现实…
金灿灿的梦想世界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眼前斑驳的破烂城墙。
城门口外的告示栏上,贴着几张通缉犯人像。
其中最新鲜的那张,是个歪着嘴的乱发男子。
旁边还有简单的罪名、大致年龄、形象的注释。
‘无名氏,年约十五六岁,身高七尺半,为人张狂…罪名:扰乱县治,殴打本县押司及百姓数十人,为人乖张、穷凶极恶…’
不远处,还有其中一张发黄破损的头像,额头有着几条皱纹、眼睛倒竖的大胡子男子,注释上勉强还能看清‘赵叔河’三个字…
但要说最吸人眼球的,却是一张写有‘王六’名字的海捕文书…
那罪名简直耸人听闻:江洋大盗+朝廷要犯+谋逆乱党…
一大串的十恶不赦罪名。
‘王六兄弟,你这是何德何能啊…’
‘何至于被一份信祸祸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