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九朝元老,就是活的长
作者:封侯书生 | 分类:历史 | 字数:209.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8章 无奈被些名利缚
搞定了国内最后一个反对的声音,李成桂彻底一骑绝尘了,势要带着全国人多多赚钱,继续增持保有大量大明币钞,增加与大明的通商口岸及渠道,用经贸手段把朝鲜彻底绑在大明这条大船上,让大明投鼠忌器,尾大不掉,乖乖和朝鲜做生意。
见机的很快的李成桂这次依旧选择了带头做模范。
在农民们大量抛荒卖地的时候,他反其道而行之,囤了好些地,招了好多人,将商队一扩再扩。
这还不止呢!
作为一开始就想建城促发展的朝鲜少数几个懂得经济之道的人,他在想要提高税收的时候就想明白了,房产将是未来的主流。
因为做活路的人如今大多不住在老家,那么离做活路的地方比较近的新居就是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尤其是那些挣到大钱的,谁还不想住好点呢?哪怕为此多花点钱也是乐意的。
除房产外,孩子读书、家里人看病、购物等等都是硬性需求,只要抓住了,还用愁挣钱?
一切落实后,在这样的大型聚集地上,便是去摊煎饼卖,只要勤快点,一年下来怕也不少挣。
所以早在一开始李成桂就让人成立了专门的建房子的商行,一边囤地一边去大明学习规模化建房,然后在永乐五年下半年开始各种大肆宣传,疯狂卖房。
他手底下甚至有专门的打算开遍全国的医馆、学校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他要卖地挣钱,他要卖房挣钱,他要开各种店铺挣钱,他还要在各个钱财循环的环节收税,以此来将全国经济搞上去,把国库及自己的私人库房装满币钞。
这一套连招啊,从朱二牛愿意投资时就开始了,加税则是李成桂心中计划的一次加速,当农民离开原住地,他随时都可以釜底抽薪,将军抽车。
随着整个计划的陆续实施,眼看着私人库房一扩再扩,钱多的不得不继续投资,压制通货紧缩,李成桂越来越看明白这其中的关节了,比起过去那套天地君亲师、父父子子的儒家等级治理手段,如今这套一切向钱看的治理手段还要更加便捷和安全。
只要设计合理,物价控制得当,一个百姓从被怀上开始一直到死,都能因为钱而被管的死死的,关键百姓自己还完全不自知,以为自己过得很幸福呢。
而他,伟大的国王,只需要掌控好整个流程,便绝不会出问题,国库永远满满的,私人宝库也永远是一天比一天储存的币钞多。
被李成桂这一套套办法搞下来,还真别说,整个朝鲜愣是被他搞的欣欣向荣。
一座座村子虽然空了。
可一座座美观大气又干净的城镇却在各地建立起来了,各种基础设施竟也完善,感觉干啥都方便了。
一个个生产规范、开支收入合理、忙忙碌碌的厂子也建立起来了。
老百姓再也不是除了农忙时节就无事可做的状态。
在一些黑心工厂里,老板们甚至专门点了最亮的烛火、还给提供免费夜宵、也要让工人两班倒来生产。
这样紧密急切的生产力,便是拿去跟大明京城外的上了科技的工坊的生产力比,那也是不虚的。
唯一一点不好,那就是里面的人累了些,像牛又像马。
而大家的兜里,不说都有钱吧,但属实比过去宽裕多了。尽管许多人卖田卖地卖祖屋的钱也就够买一套新房的,买完房后根本剩不了多少,还是得拼命挣钱才有比较不错的生活。
老人不用觉得自己没用,哪怕头发花白,身躯佝偻,也可以去扫大街挣钱,或是帮人家带孩子。
孩子不用跟着父母挨饿,一天两顿饭还是有的,隔三差五还能吃点从大明进口的豕肉。
夫妻之间也不用因为贫贱而整天愁容满面,面黄肌瘦,相对无言,若是来了兴致,晚上切磋一番、再生个孩子为国家做贡献也无妨。
人人脸上都带着笑意,对未来无限向往,对国王十分感激。
作为一切钱财汇总之处的国库,更是钱多的都要没地方花了,不得不各种向下、向外投资,以此来抵消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而随着国库及地方官府投资的加大,能挣钱的机会自然是更多了,人才缺口不仅没有补齐,反而撕的更大了。
以至于即使是平壤城东区最贫穷的爱国者,一想到本国的财富和工商业,便会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
……
朝鲜如此浩浩荡荡的根本经济制度改革,离不开与大明的各种商业往来。
而以大明目前的经济制度,是无法与之相匹配的,双方根本就不是一套榫卯。
哪怕是朱大牛、朱二牛,也没法与之配合。他们没那么大权利。
这也是朱七牛留在定辽右卫而没有去朝鲜的原因之一。
这事儿啊,也就他能行了。
李成桂以为是他的步子迈的够快,这才在大明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先与各地农场、官府、商行乃至普通百姓建立钱财关系,以他们来撬动整个大明的经济、商业、货币走向,实际上这也是朱七牛这两年刻意配合的结果,否则绝不会是这个效率。
为了让这位别出心裁的国王好好疯狂一把,朱七牛可是累得很,时不时就得借着朝廷的手给各地下密令,调动关系、商品等,有的地方他还得亲自去一趟。
甚至于有的地方的官儿比较负责任,死活求稳,不肯跟朝鲜商业往来过于密切,力保本地经济,他还不得不扮演一下嫉贤妒能的奸臣、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将其调走,换个更听话的人来。
整体来看,数年以来,大明用宝钞从朝鲜换来了大量的基础物资和其它物资,赚的盆满钵满。
可大明同时也向朝鲜输送了大量的粮食、药品等生活物资和奢侈品,这直接使得大明这边的许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
许多大明百姓都因此受益良多,家里起楼的,多生多育的,置办田地的数不胜数。
以至于许多百姓都对朝鲜特别有好感。
李成桂其人在大明民间的好名声也是越传越远。
但大明朝廷方面从没有刻意干涉阻止过,仿佛根本不知道这事儿似得。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明目空一切,这才疏忽大意呢。
如此一来,倒也难怪李成桂越来越飘,越来越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