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九朝元老,就是活的长
作者:封侯书生 | 分类:历史 | 字数:209.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11章 吹尽狂沙始到金
没过多久,火车站这边的消息就传到了皇宫。
看过锦衣卫临摹的小张霍去病画像后,皇帝朱标心潮澎湃,猛地拍了下龙案。
“好,这个创意好啊!霍去病号,朕怎么就没想到呢,论起聚拢民心、士气,还有比这更有效的法子吗?”
“这可是我汉族脊梁霍骠骑啊!”
说着说着,朱标竟不禁有些泪目。
“来啊,将这幅画裱起来,就挂在这武英殿中。”
“是,皇上。”
朱标又拿起锦衣卫抄下来的《沁园春·雪》看了起来。
一看之下,朱标更是震惊不已,手都握不住词作了。
“好气魄,好雄心啦!”
“茫茫北方竟然如此的有魅力吗?等第一道城墙完成,朕非得在冬日里亲自去看看不可!”
“好你个朱七牛,真叫人痛快!”
“这马屁拍的,那些官员加一起都不是对手!”
“来人啦,吩咐御膳房弄点下酒菜,朕今天中午要好好喝一场。杨爱卿,待会儿与朕同饮。”
杨士奇连忙起身:“臣遵旨。”
而在另一边,太上皇同样从毛镶这里获得了霍去病号上的两幅作品的临摹图。
老朱同样看的是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连连叫好。
但老朱终究是老朱,比起小朱,他可狗的太多了。
在夸赞之余,他直接让毛镶派了个锦衣卫去松亭关,竟是要把朱七牛的两幅作品要回来裱在自己的书房里。
毛镶:……
……
朱七牛虽然在松亭关站耽搁了几天,但他是单人匹马,比大部队的赶路速度那可快多了。
仅仅用了不到两天时间,他就追上迁徙大部队了。
站在小山坡上看着底下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鸡鸡鸭鸭、猪猪狗狗,老实说,朱七牛觉得还挺有趣的。
因为哪怕只是一个鸡蛋,可能已经是穷苦老百姓的全部家当。
而当他们彻底在草原安家落户时,一段全新的幸福生活将开启在他们面前。
而作为蒙古承宣布政使司的左布政使,朱七牛属实是功莫大焉。
十来日后,终于,大部队进城了。
率先回返的朱七牛这会儿早就安排好这些人的吃喝拉撒等问题了,也早已派人在城门口迎接。
各村儿的村长按照朱七牛派人下发的名单、将安置在各自村里的人一批批领走后,开始号召其他人帮这些新人安家,而城门口的大部队的人数呢,也就越来越少了。
直到所有人都安家了。
转过天,朱七牛开始让官府的文书和百姓们签订房契、地契。
这里的地契不止是房子所在的土地的契约,还有依约应该分给百姓的草原上的草地。
当然了,牧民一向是逐水草而居,不可能直接把全部草原一块块分给百姓。
这样的话,随着气候转变,有的地方都没草了,有的地方还草老高呢,这样实在不适合大规模养殖。
所以呢,牧民们只有草地的所有权,但并没有单独使用权。
其对草地的使用权,被朱七牛强硬规定为集体使用权,即一大片草场分给了所有人,但牛羊马吃草时就不分哪块草地是谁的了,随着牛羊马去吃。
等到需要赶着牛羊马群迁移时,迁移地点、路线等由所有这一片草原的所有者共同商量,确保大家的牛羊马都有草料吃,不至于饿的饿死,饱的饱死。
这种模式类似于关内的农场,好处是资源更集中,劳作更方便省事,不同的是农场完全归当地官府所有,也就是归朝廷所有,而草场有相当一部分是归百姓所有的。
在此基础上,朱七牛预留了相当一部分公共草场和官方草场,公共草场是大家共有的,如果自己的草场实在没草了,可以把牛羊马群赶去放牧。
官方草场则是完全复制的农场模式,朱七牛管其叫做牧场,不同的是农场是官方种田基点,而牧场是官方放牛基点。
除了草地之外,朱七牛还让人把去年俘获的牛羊马、骆驼按照约定或交换或半卖半送给了这些百姓,好叫他们尽快拥有赖以为生的活路。
虽然草场是大家共同使用,但毕竟大家搬来之前的条件各不相同,使得大家最终分到的草场大小并不完全一样,为了避免有人薅集体的羊毛,故意养很多牛羊马,也为了避免有人心里不舒服,觉得被占了便宜,朱七牛特别限制了大家的牛羊马的数量。即草地越小,规定可养的牲畜便越少。
除了这些之外,朱七牛还给他们安排了老牧民当老师,教授他们在草原上生存的技能。
若否,这些世代以耕田为生的百姓还真就未必适应得了。
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很新鲜,实则朱七牛早就试点过了。
最初作为试点的一批人和草场即是太平城周边的草场和那些自愿搬来的士兵、民夫的家人。
最终效果嘛,还蛮好的。
所以朱七牛这次直接就大面积推广这种治理模式了。
官府做不做事,做不做好事,老百姓的感触是最深最准的,心里也是最有数的。
见朱七牛安排的这么周到,新迁移来的百姓顿时有了一种安家、安心的感觉,于是也不惶恐了,也不忐忑了,也不拘束了。
有那胆子大的,更是直接拎着关内的一些土特产找邻居拉家常喝酒去了。
毕竟以后就是相亲不如近邻的近邻了嘛,说不定世世代代都要生活在一起,不搞好关系怎么行。
……
随着百姓们陆续安家完毕,开始试着拎着鞭子到处放牧,草原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朱七牛他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接下来嘛,就不是官府可以随便插手的时候了,得由着百姓自己去适应、摸索,否则必然事与愿违。
但朱七牛他们却也不能嘛事不干。
让孟毓崇将各地统计到的本次实际迁移百姓人数呈上来,朱七牛仔细瞧了瞧:“才过来了一共不到五十万人吗?”
孟毓崇道:“实到四十六万三千七百二十人,共四万六千六百七十八户。”
“大明这么多个省,一千五六百个县,一两万个乡镇,平均一个乡镇连三户都不到,看来咱们的事业还任重道远啊。”
“是啊,不过属下相信在国公爷的率领下,蒙古承宣布政使司必然也会迎来高速发展的,到时候肯定还会有更多人愿意搬过来住。
而且毕竟也来了四五十万人,只要他们乐意生孩子,要不了几年光是新生人怕是就能多出一二十万,怕是以后咱们还要发愁人太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