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回忆
作者: | 分类:都市 | 字数:121.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47章 朱棣造反
正如方孝孺所说,朱允炆绝不可能停止‘削藩’步伐,因为,他对朱棣的围捕早已展开。
此时,朱棣已在朱允炆的步步紧逼下交出了北平的行政和军事大权,所属大军也被悉数调走,朱棣俨然成了一棵孤零零的、被剥光树皮的大树,可是,朱允炆仍不满意。
建安元年七月,朱允炆委派北平都指挥使张信捉拿朱棣,试图将朱棣押到应天、永绝后患,提前得到消息的朱棣业已忍无可忍,不顾一切地发起反击。
七月四日,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带兵包围燕王府,早有准备的朱棣将计就计,假意捆缚属官,邀张昺、谢贵进府查验,乘机将二人擒获,并连同燕王府内叛徒阁诚、卢振一同处决了。
当天夜里,朱棣仅凭八百勇士就重新控制了北平城。接着,在不到旬月时间里,朱棣依仗旧有的影响力,将其封地及周边重新掌控。
朱棣造反了。
后来,许多史书记载朱棣早有反意,我虽从未就‘靖难之役’与朱棣进行任何讨论,但我对此却持不同看法,原因很简单。
朱棣如果早有反意,那他就必须在朱元璋未死之前即开始制定造反计划,而我太了解朱棣了,朱元璋就算临死前的一瞪眼,朱棣也会吓得噤如寒蝉,他绝对没有那个胆子。
况且,朱棣若早有造反之心,又怎会任由朱允炆步步紧逼,甚至还一度交出军权、调走手下,他难道是活够了不成?
再说了,朱棣造反之初所拥有的那点儿兵力,对朱允炆来说根本就是癣疥之疾,完全可以随手掐灭,为此,在面对如同洪荒巨兽般的朝廷大军时,朱棣往往铤而走险,采取不顾一切的冒险行动,才会一次次转危为安,可谓刀尖上行走、九死一生。
显而易见,这绝不是一个老谋深算之人精于算计之后的行为,所以,说他早有造反之心,实在是高估了朱棣的野心,也瞧低了朱元璋的威势。
朱棣对抗朱允炆的军事行动必会使百姓涂炭,我本应劝诫朱棣,让他放弃对抗朱允炆的念头,而我有这个信心,我甚至已经做好了带他离开的打算。
只是,朱棣已不再是二十年前的朱棣,他身后不光有妻儿家眷,还有将身家性命相托的将士,何况,他还有驱逐北元、驰骋草原的梦想啊!他拼死反抗求生,既为了守护妻儿、部将,也为了梦想不会成空,那是他的‘道’啊!
我无法具体说清楚对朱棣的情感,或许是从死神手中将他救回来的不舍,也或许因为他是唯一一个称我为‘道士爷爷’的人,再或许因为他是这世上唯一知道我全部秘密的人吧?无论怎么说,我对他怀着一种极其浓烈的情感。
我绝不会任由他走向死亡而无动于衷的!所以,我下定决心护其周全,但我又不想直接帮助他对抗朱允炆的大军,我就是怀着这种两难的心态,匆匆赶到的北平城。
此时,李景隆正率领数十万大军向北平包围而来。
权衡利弊之后,朱棣率部将突进大宁,不久,在朱棣的‘威逼’下,宁王朱权十分痛快地交出了朵颜三卫,朱棣的兵力得以提升。
与此同时,被朱棣依为大本营的北平城,正在燕世子朱高炽的带领下,拼命抵御李景隆大军的猛烈攻击。最危急时,张掖门曾被撞破一个缺口,一度陷入失守的境地。
即便如此,我也只是居于高处,淡然地看着这一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手相助之意,只因我仍处于迷惘当中。
我不愿战争出现,但它已经出现了;我希望战争尽早结束,可这显然是一场非死即生的殊死之战,必须有一方彻底失败才会告终。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朱棣快点死掉,使这一切早点结束,可我的情感又不允许我这样做。我也可以直接把朱棣掳走,令燕军群龙无首,那样,燕军必会很快溃散,只是,这样做与直接杀了朱棣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都是自私的,对任何事物的看法和企愿,皆源于自己的情感,任何人都做不到随时随刻以他人为中心而思考问题,因此,掳走朱棣的念头,只在我心中一闪而过,便消失无踪了。
我望着眼前如同梦境的战斗场面,看着那些士卒为了一个与他们十分遥远的目标而刀起刀落,他们的血肉纷洒横飞,他们的生命片片凋零,这都是为了什么?他们又是图什么?
恍然间,我猛然惊醒,这些参与纷争的人又有哪个不是怀有远大理想的?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目标,无论哪个都要比我所盼望的和平安定,更令他们憧憬和向往,我有什么资格决定他们的命运?
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他所能做的事情,只要做到了能力之最,就足以无愧于心。
对于这场战争,我一直愧疚于心,只因我总认为自己能够做得更多,其实是我想多了,这场战争早已超出我的影响力之外,它的发生、它的结束,都已不会受到我的任何影响,我只能随波逐流。
即便这场纷争已完全背离我希望战争尽早结束的本意,却也让我多日来的心结彻底解开了,就由它去吧!
无论谁赢谁输,我只要守着朱棣,不让他出意外就好,想通这一点儿,眼前的一切顿时又焕发出本来的色彩,也真实起来了。
既然已有了决定,那就不再犹豫。我主动找到北平城内的燕军伤兵营,以游方道人身份加入其中,凭借所学,我很快就成为受燕军将士无比信任的救命郎中。
建安元年十一月,初九,朱棣率朵颜三卫回返北平,击退了李景隆的大军。北平包围战以燕军大胜结束。
北平大胜之后,未等李景隆有所行动,朱棣主动出击山西大同,以去西侧之威胁。
从建安元年腊月至建安二年正月,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朱棣连下山西数城,广昌、蔚城等守将甚至只是远远望见朱棣的旌旗麾盖,即不作任何抵抗,举城投降了。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本是华夏子孙敬龙祈雨,期盼新的一年满满收获的祭祀之日,而建安二年的二月二,却是朱棣将代王属地大同城团团包围、猛烈进攻的时刻。
大同城是大明西部极重要的军事重镇,有它在的一天,西北的敌人就无法威胁中原,而现在,它却成了朱棣南下的重要阻碍。
不光朱棣知道大同城的重要性,就连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也十分清楚大同丢不得,因此,即使万般不情愿,李景隆还是率领主力驰援大同而来。
朱棣所率之军队正是得自于宁王的朵颜三卫,这些蒙古族骑兵是纯粹为冲锋而存在的,用他们攻城岂不是本末倒置?因此,朱棣根本就没有想要一举拿下大同之意,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吸引李景隆而来。
所以,当李景隆率大军通过紫荆关时,朱棣的疲敌之计即已达成,他十分痛快地撤掉了对大同城的包围,出居庸关而去。
李景隆的士兵大多来自于江南,极不适应北地的苦寒,而此时正值严寒时节,再加上长途奔袭消耗了大量热量,使得士卒冻伤无数,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进而使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建安二年,四月,李景隆拥六十万大军与燕军战于白沟河。
这注定是一场极其惨烈的大战,从地方延请来的郎中都不愿前往,而我却主动申请随朱棣大军而去,医官长亦可能心中有愧,竟为我申请来一头健壮骡子作为代步之用,我便稳稳地端坐在骡背上,随着浩浩荡荡的大军赶去了白沟河。
南军中有十分熟悉朱棣战术的平安将军;有文韬武略、骁勇善战的瞿能父子;更有身经百战、精通火器的郭英。
平安和瞿能父子合力进攻燕军,使得燕军连连失利。当燕军撤退时,又遭到郭英事先埋设的地雷袭击,惊慌失措之下,燕军伤亡惨重。若不是我换了一身带有鬼面的朵颜卫甲胄,护着朱棣逃离险境,他也差点儿身死当场。
白沟河之战的第一天,朱棣军队伤亡惨重,付出了无比惨烈的代价,就连意志一向坚定的朱棣也差点儿就此一蹶不振。
第二天,虽遭遇惨败,却不知为何又重新焕发斗志的朱棣决定再与南军大战一场,不曾想,他又一次中了平安和瞿能父子的算计。
瞿能父子从正面迎击朱棣军队,平安和李景隆则率骑兵绕到燕军后方,攻击燕军后军,正在修正的燕军士兵死伤无数,还差点儿殃及伤兵营。
朱棣不愧为带兵王爷,他沉着冷静、亲冒矢石,迅速组织反击,双方展开惨烈的殊死战。
激战中,朱棣仿佛有所觉察,他放开手脚大胆施为,全然不顾自身安危,甚至连手中宝剑都砍断了。
朱棣是南军最首要的目标,他的周围围满了南军士兵,若非有我的悉心保护,他早就被砍作七八段了。
一开始,我还努力护着他一人一骑,只是,这样一来目标实在太过庞大,很快我便生出疲于奔命之感。随后,我不再顾及他的坐骑,只着重保护他本人,失去我保护之后,朱棣的战马几乎瞬间就被无数箭矢射成了刺猬,朱棣却不惊反喜,反而更加肆意妄为、越战越勇了。
此战中,朱棣连换三匹战马,三匹战马悉数战死,即使有我全力保护,依然有数支箭矢射到朱棣身上,不过,那些箭矢都是在我确认不会给他造成伤害的情况下,特意放过的,目的就是‘警告’朱棣不要太冲动,可惜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此时,朱棣次子朱高熙总算率援军赶来了,燕军士气为之大振, 瞿能父子意识到已不能一鼓作气将朱棣斩于剑下,只得暂且退出战场,重振旗鼓。
没过多久,瞿能父子在收拢部将、稍作休整之后,又大喊着‘灭燕’的口号,向朱棣大军冲了上来。
双方再次激战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