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回忆
作者: | 分类:都市 | 字数:121.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42章 真是缘分啊
肖云明心中的疑惑已去,凡尘之事这才上了心头,他的神情变得有些严肃:“张真人离开青羊宫不久,便有人自京都寻访而来,晚辈遵从张真人的嘱咐,据实作答,那人在青羊宫住了一年有余,遍寻张真人而不得才无奈离开。
离去之前,那人要我告知张真人,京城有贵人常常挂怀,不久后便传来马皇后去世的消息。又过了些日子,成都府召集本地富贾为青羊宫筹款,随后派来工匠重修青羊宫。晚辈虽愚钝,亦知诸事皆承张真人之恩情,晚辈受之有愧!”
我淡然一笑:“既来之则安之,既得之亦安之,求道之人顺其自然就好,何须挂怀承情与否?”
结合事情始末,我知肖云明口中那人想必就是朱元璋派来向我求助的使者,很可惜,我与他错过了,也错过了尽早完成那最后一个诺言的机会。
马皇后的去世,对朱元璋的打击肯定不小,对此,我既感遗憾又不感意外。
马皇后生性善良、睿智通达,做事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不仅为朱元璋雄霸天下的事业而殚精竭虑,还常常挂怀百姓之疾苦,所以,马皇后深得朱元璋的尊重,更深受大明百姓的爱戴。
或许因为早年的操劳和担忧,早在凤阳,我就已察觉到马皇后的身体状况不算太好,只是,当时我已将全部精力用以救治朱棣,事后,又不便为她之隐疾而找去应天,却没想到凤阳一别竟成了永别。
肖云明接着说道:“两年前,青羊宫来了一位寻求仙缘的居士,我曾与他谈及张真人,因而引出了另一段故事。
那位居士说他家中有一余姓老仆,祖籍正是福建邵武,而这名余姓老仆本应姓张,因其曾祖入赘余家,子孙后代也就随了余姓。
晚辈知道张真人寻亲心切,故而,就将那位居士的地址留了下来,希望能够帮到张真人。”
我虽已打消继续寻找三叔一行人的念头,然而,肖云明说出的消息仍不免使我感到激动了。
沈三山是成都府有名的豪富商贾,青羊宫的修建,正是有了他的资助才顺利开展起来的,那名余姓老仆正是他府中之人。
翌日,肖云明派小顺然邀请沈三山,沈三山就像受到了皇帝的邀请,忙不迭地赶来了青羊宫。
沈三山的体型看起来就像一座移动的肉山,每一行每一动都需要两名建仆从旁协助,只凭一次简单出行就能看出他日常的奢华铺张,可他对我持礼甚恭,若非我极力阻止,在见我之初便已拜倒于地了。
了解过沈三山的身份,我不免好奇地问:“曾闻平江城有富豪,名沈富,祖籍湖州,因富甲天下而得名‘万三秀’,又被称为沈万三。却没想到三山居士不光与沈万三是同乡、同为湖州人,就连二位的名字和财富亦十分接近,不可谓不是一种缘分呐!”
沈三山忙道:“张仙长说得是极,其实,我与那沈万三不仅同姓、同乡,而且还同根。三山的曾祖父与沈万三的祖父实为亲兄弟,当年,家曾祖父兄弟二人因兵荒而逃难,离家不久就被难民冲散了,家曾祖父携全家随逃难大军一路逃至此地,而沈万三的祖父则隐居在了平江。”
“竟被我一言说中,真是缘分啊!”
沈三山连连点头:“是啊!晚辈更没想到居于沈家三十多年的余伯,竟是张仙长的本家后代,真是缘分啊!”
我望着坐在一旁仍显局促不安的余根柱,也忍不住连连点头,谁能想到余根柱的曾祖父竟是我的童年玩伴富贵,还真是缘分呐!
余根柱所知的张家逃难至此的故事,皆得自于家人的口口相传,他讲的很多事情不仅相互矛盾也经不起推敲,可正是通过他的讲述,我才大体了解了三叔一行人的逃亡经历。
三叔带着家人离开故乡之后,汇入逃亡之人形成的人海,一路上浩浩荡荡,好不壮观,却也历尽波折、饱受磨难。
三叔等主事之人觉得这样走下去势必引来蒙古人的注意,绝非明智之举。
故而,家人们一致决定脱离人海,专挑人兽难行的山沟密林而行,这样一来,前路更加难行了,却也成功避开了蒙古人的追剿,张家人一个不落地到达了巴蜀大地。
只是,好景不长,为了追剿难民,蒙古人派出了‘捕猎队’。‘捕猎队’经验丰富,他们踏入群山、钻入密林,专门抓捕‘漏网之鱼’,家人们只得不停脚地连连逃亡。
在翻越一条深沟时,前头探路的张祚叔不小心跌落山崖,全身多处骨折,三叔决定就地隐藏,以求治好张祚叔的跌伤。
可是,张祚叔却以死相逼,严命家人继续往前走,三叔拧不过张祚叔,只能带上其他家人垂泪而去。
富贵和其母则抵死不从,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来陪着张祚叔,张祚叔也只能深叹口气,屈从了。
张祚叔一家三口抱着必死之心,静静等待‘捕猎队’搜寻而来,天可怜见,‘捕猎队’近在咫尺竟折返了,张祚叔一家三口就此逃过一劫。
在寻找三叔一行人而无果后,张祚叔一家三口只得藏身于群山之间,建屋立宅、垦地播种,住了下来。
张家人都是捕猎好手,富贵和张祚叔捉了许多野鸡来养,时常还能捕到野猪为食,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直到富贵十三岁那年,张祚叔婶二人在一场伤寒中双双病逝,只余下了富贵一人孤苦伶仃地活着。
一人生活在深山老林里既寂寞又困顿、实在不便,富贵只得冒险进城求生,此后,他以打长工为生,再后来,富贵入赘于成都余家。
到了余根柱父母一代,余家仍一脉单传,只有余根柱一个孩子。余根柱也曾娶妻,只是未等留下一儿半女,他的妻子就染病去世了,无奈之下,鳏孤的余根柱只得卖身于沈家为奴。
沈家虽是豪富却仍算仁良之家,对待下人有其规矩,在沈家的三十多年里,余根柱未受太多委屈,这也是沈三山与我相交的底气所在。
余根柱的年岁已高,身体虽无严重病症,却也并不算康健,一些老年人的疾病常常困扰着他,所以他不便也不愿离开沈家、随我居山住林。
在沈三山百般保证之下,余根柱被他以家中至亲长辈好好照顾着,五年后,余根柱在平静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五年,余根柱才享受到了真正舒适的生活,这是我为张祚叔和富贵弟做得唯一一件事。
自打见到余根柱,寻找亲人之事亦不再困扰我的心境,我彻底放下了继续寻找三叔一行人的念头。而今,唯有献上最真诚的祈祷和祝福,祈愿三叔等家人在异地他乡能够寻找到安宁、安康的幸福生活矣。
出于对沈三山的感激,我满足了他寻仙学道的愿望。
在我的推介下,他那些有意学道的子女全部进入道观、坤宫,效仿道家前辈寻仙问道。沈三山本人学道之心更是真诚,他虽出身于世代富贵之家却毫不计较学道的艰辛,他是我居于青羊宫期间,除肖云明和小顺然之外,性情最为相合之人。
诸事已了。
现在,唯一还能困扰我心境的就只剩下许于朱元璋的最后一个承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它,只因,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无法割舍的念头,它一直在催促我,要我快去寻找心中的答案,尤其来到巴蜀之地以后,那种被催促的感觉更加明显了。
我很清楚这种感受的出处。
当初,我和斯科特等七人在穿行大沙漠之下的暗河时,那种被阴能量丝丝缕缕包围着、濯洗着的美妙感觉,一直使我沉醉、令我着迷。
在这巴蜀之地亦同样有那种美妙的感觉,但依然比不得身在非洲大陆感受到的净练和浓郁,我只想知道当身处穆飞德所说的圣山时,又将体会到怎样一番美妙的感觉呢?
高山流水、青石翠柏,友人两三、操琴品茶,谈古论今、讲佛言道,兴来起舞、归若暮禽,好一派人间仙人的景态,这就是我此后十年间的巴蜀生活了。
在飘摇却自在的心境中,在那似有似无而常人莫察的阴能量浸泡下,我体内的气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由脉络而入筋肉,气入筋肉、神归于宁,一时间,我仿若真有飘飘若仙的架势了呢!
此后,我偶尔会离开巴蜀远足,或悄然回返邵武、探望尘世间的张家后代,或翩然登上武当、金台瞧一瞧弟子们的修行和近况,却不会让他们察觉。只会在离去之际,才悄悄留下书信告诉亲人和弟子们,我依然活在世上。
无论去往何方,无论在何处驻足,最终,我都会回到青城与鹤鸣的幽静,正如肖云明所言,这里才是寻仙问道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