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回忆
作者: | 分类:都市 | 字数:121.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15章 隐居金台观
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们也该离开了。
见我起身要走,刘福通却急忙喊道:“道长,请留步!”
不待我说话,刘福通已道:“道长宁可涉险也要来警省晚辈之弊,实为正义热血之人,足见道长对红巾起义军毫无芥蒂,甚至还抱有期望。如此,道长何不与我等一起共攘胜事,将这蒙古鞑子的天下搅它个天翻地覆呢?”
我不由得笑出了声:“刘将军可知,两日之前,我还曾央求贵属下留下我,却因我曾受蒙古人的尊敬,而被贵属下执意驱逐吗?”
刘福通讶然惊道:“竟有此事?这属实是晚辈属下之过。既然如此,道长就此留下吧!以道长之神技,必能为推翻蒙元天下而贡献非凡。”
我却微笑着摇了摇头,望着身边的两个孩子,说道:“如今已不同往日了,我受这两个孩子母亲的临终托孤,业已答应将他们抚养长大,就绝不会食言。况且,我年岁已高,说不定哪天就病倒床榻之上,委实无法与将军共壤义举,就此别过了。”说完,我拉着玄宗和清修就准备走出屋子。
刘福通却再次喊道:“道长,再请留步!”我再一次转身。
刘福通望了一眼躺在床上的余姓娘子,稍微犹豫了片刻,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请恕晚辈再次叫住道长,实因晚辈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恳请道长帮助则个。”
我虽作态要走,却怎会就此走掉?因为床上还有一位身处困境之人等待我的帮助呢!而她,正是我试探刘福通刚才所言是否属实的‘工具’。
“请讲!”
刘福通略显忸怩道:“晚辈七年前丧妻,一直未再娶妻。五年前,晚辈在寺中上香,偶遇余家娘子便一见钟情。随后,又在余家喜事上再窥得余家娘子一面,再见即已倾心。
然而,余家娘子是余宅千金,余家为颍州大户人家,不仅家财丰厚且乐善好施,余家是绝不会将唯一的千金嫁与我这个丧妻丧家之辈的,晚辈本已断了此妄念。却不曾想,风云突升变幻,豪杰应运而起,机缘巧合之下,晚辈竟成了红巾军的首领。
得以红巾军依仗之后,晚辈心中那腌臜龌龊之念便不受克制地冒了出来,晚辈着手下把余宅占领,将余家娘子掳掠而来,正准备行那无耻之举,若非道长及时出现,制止了晚辈的卑劣无耻行为,还为晚辈洗涤了蒙尘的心灵,晚辈必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错再错,最后势必一败涂地、万劫不复。
晚辈虽然争强好胜、反骨天成,诸多敝习于一身,但晚辈还是有一点优点的。晚辈一直将‘言必行行必果’奉为至理之言,既然晚辈已经向道长保证过‘不夺人妻女’,就绝不会再做伤害余家娘子清白的无耻之事。
当下之形式,义军刚起,用度万端,余家的家财,晚辈是绝不可能再还回去了,甚至于余家娘子一家人要想求得平安,就必须远离此地、另寻安稳之地才行,而晚辈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为余家寻得庇护之所,思来想去,晚辈只能再次求助于道长了。
道长有神技傍身,出入险境亦如履平地,以道长之能必能护余家之周全,因而,晚辈恳求道长护送余家之人离开颍州,并助余家求一清净之所、多加照顾,晚辈万谢了!”
我瞥了一眼早已醒来却仍装作昏睡不醒、而因刘福通一通肺腑之言而感动到颤抖的余家娘子,说道:“刘将军对余家娘子真是用情至深,竟处处为她着想。好吧,我就答应刘将军护送余家之人离开颍州,并尽力护其周全。”
闻言,刘福通笑逐颜开,连连感谢:“道长高义!可惜,晚辈此生已没有机会向余家、向余家娘子当面道歉了,肯请道长代晚辈向余家家长、余家娘子道歉,就说晚辈对不住余家、对不住她,来世必当做牛做马以赎还今世之罪过!”说完,刘福通一拜到地。
此时,余家娘子已经躺不住了,她不停地翻身,试图挣开身上的束缚,见此情形,刘福通顿时慌乱起来,赶紧为余家娘子解开了绳索、拿掉了丝巾。
余家娘子下了床,并没有搭理刘福通,却向我走来,刘福通则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在她身后低垂着头,余家小娘子则对我缓缓抚礼,脸上带着一丝羞涩说道:“奴家感谢真人好意,只是,奴家已经决定哪儿也不去,就留在这里了,奴家要好好盯着某些人,看他是否能说到做到,他要是敢食言,我必让他名声狼藉,遭万人唾弃!”
听闻余家娘子之言,刘福通眼神慢慢亮了起来,嘴角的笑纹也越皱越大,他不敢相信地死盯着余家娘子,余家娘子被他看得脸颊越来越红,直到红得像似一颗熟透了的桃子,却毫无怪罪之意。显然,余家娘子已被刘福通的肺腑之言‘俘获’了。
此间事已了,我又一次牵起玄宗和清修的手,走出了屋子,刚要纵身攀屋而走,刘福通的喊声竟再一次响起,他急切大喊道:“真人再请留步,恳请真人告知道号为何?仙乡何处?”
“张三丰,陕西金台观。”我带着两个孩子越走越远,声音也越拉越悠长。
我已彻底绝了那寻找亲人的执念,只盼着亲人们都能平安健康,或者……,寿终正寝,却不愿再深思其他,只因我知道那份期盼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又是多么的无法实现。
带回玄宗和清修之后,我归隐独居于金台观中,静心明性、体悟太极,不断完善心中那久以存有的、独创一种功法的念头。
初到金台观时,观里只有清玄、清幽、清灵三人,清玄与我的实际年龄相当,第二年,他便已患病去世了,好在,他亲眼看证了金台观的重生,这让他得以欣然长眠。
清玄去世以后,金台观实际一直由清幽和清灵主持,他们把金台观打理得井井有条,无论春耕秋收,还是迎来送往,全都无需我操心。
这些年来,他俩还招收了十多名贫家子弟为徒,在不知不觉中,我竟成了师祖。玄宗和清修记入我的名下,因而,他们虽只是六、七岁之幼童,却俨然已是师叔辈的人了。
清幽、清灵、玄宗和清修师兄弟全都生于穷苦人家,尤其得知玄宗和清修的悲惨遭遇之后,清幽和清灵对他俩更是疼爱有加,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处处呵护这两个孤苦无依的生灵。
当我和弟子们隐修于金台观时,天下风云变幻莫测,无数英雄粉墨登场,同时又有无数英雄黯然谢幕。
荒野里旧骨未没,新骨又添,华厦倾颓又立,立而又颓,无情的战火在华夏大地上燃起、熄灭,又再燃起,如同狂涛骇浪拼命拍打岸边礁石,又像犁庭扫穴一遍又一遍蹂躏着在这块沃土上苦苦求活的人们。
曾经,我厌恶、仇恨蒙古人对亲人同胞的野蛮杀戮,我痛恨、哀伤同胞只会在蒙元的残暴统治下苦苦求生而不知反抗,恨不得这天地间刮起一阵神风,将一切压迫、剥削和奴役洗荡一清,还我华夏大地、归我汉人正统。
可当这一切到来时,当亲眼看到因战火而死难的同胞,身边都是流离失所、孤苦无依的人们时,我又开始怀疑这场战争的必要性了。
我懂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只是,我并非那些争雄天下的枭雄,无法眼睁睁看着无数同胞为躲避战火、如丧家之犬般到处窜躲的深重苦难。
还好,在我带着玄宗和清修离开颍州后的第七年,我总算看到了彻底推翻蒙元统治的曙光,刘福通正兵分三路,直取蒙元的心腹之地。
而我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是一个大约三十岁的精壮汉子,他在一个午夜时分,只身单骑来到金台观、面见于我。
那汉子叫刘忠,他是刘福通的近侍,刘福通救了他的命,给了他姓,赐了他名,他为我带来了刘福通的亲笔信、代表刘福通向我问好请安,并将天下大势向我概略叙述,然后就匆匆而返。
当刘忠再次来到金台观时,已是四年以后,刘忠带来了两个人,那是余家娘子以及她和刘福通的唯一女儿。
刘忠告诉我,私盐贩子张士诚趁北伐红巾军被蒙元军队沉重打击、正待整顿之际,伙同陈友谅合谋刘福通部,陈友谅牵制住了朱元璋,张士诚则乘虚而入、袭击安丰,刘福通预感安丰城不可守,遂命刘忠护送妻女,来到金台观、以祈求我的保护。
我答应了刘福通的请求,之后,刘忠走出金台观,面向安丰城之所在,刎劲而逝,他以身死带走了最后的秘密,可谓忠义无双。
余家娘子告诉我,这些年来,刘福通一直严格要求部下不得欺凌、抢掠贫苦汉人,他做到了曾经对我的许诺,的确是一位言出必行的真汉子。若不是需要照顾他们的亲骨肉,余家娘子也会如刘忠一样誓死追随刘福通。
刘忠的义、刘余氏的爱、刘福通的信,皆是这世间之真情,竟令我如此之动容。
为了照顾、保护余氏母女,我让弟子们在金台观旁边的幽静小树林边建了一间小屋,然后,命清灵以刘余氏丈夫之名居于此,实则贴近保护刘福通妻女之安全。
自那天起,红巾军‘匪首’刘福通与这世上最后的一点儿联系,也彻底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