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
作者:我叫罗小飞 | 分类:历史 | 字数:29.6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17章 不可避免的问题
这次赵光义看着谦虚,实际上他自己并不是谦虚。这次赵光义把问题丢给了对方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两难之地,他们真不知道如何作答?
此刻的宋朝重臣都针对于是否见这个人陷入艰难之地。有的支持见面,有的支持不见面。但是要是不见面,说明大宋畏惧契丹,要是见,万一有什么阴谋诡计,这个点也是让他们不得不防,不过现在这个耶律隆绪还没有正式拿主意,就是他没有拿主意,那这个主意也不好定夺。
此时的赵光义眼神盯着赵普,赵普瞬间准备挨雷。毕竟雷声永远大于雨点?这是他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
此刻的赵普也是开口说道:“官家。针对于这次的事情,臣的意思,是见面,官家为何,您听我慢慢道来。这次大辽远道而来,就算要拒绝,也是无从拒绝,因为他是代表了大辽皇上,再者如果拒绝,辽国难免不可避免,会面临辽国南下。现在的契丹,以前强大,他们如果知道我们大宋懦弱,很明显,会去挑唆。我大宋才从高粱河惨败中,恢复生气,一旦与他们发生矛盾,试问以现在大宋实力能是契丹的对手,或许官家会觉得我赵普危言耸听,因为我知道有些战争不是依靠战事优寡决定,有些东西是要从实际上提出来。官家这次我们必须要与对方见面,臣觉得寇准做法没有错,他是从国家角度思考问题,臣请求官家先与对方见面,然后再做决定。”
“官家,丞相所言极是,而且还特别有道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我们都必须要接见。一旦我们不接见,辽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有理由进攻我们,官家为了大宋您必须要有所牺牲才是?为了大宋您就委屈一下自己,算我王诜求您了,委屈您了。”王诜也是恭维开口说道。
赵普二人的话说的很对,只见他赵光义终于也是做出了决定。只见他也是开口说道:“朕决定与对方见上一见,朕不管为了什么?我赵光义也要让辽国看到我赵光义,魄力才是。来人传辽国使臣耶律文。”
太监听到了他的话,也是开口说道:“传辽国使臣进宫避见?”
太监的话一说,耶律文进宫也就哄了哄手,说了一句大宋皇帝金安。
可是他的做法,却引来有心之人反感,赵光义的手下不爽了,只见吕夷简这群人站出来反对道:“你见了我家官家,怎么不行跪拜之礼,毕竟正式场合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你们这样恐怕不合辽国规矩吧!”
耶律文精通汉语,他自然也是明白对方的意思,不过他自己就是不愿意,他所代表的可不是别人,正是如今的大辽皇上耶律隆绪,他要是跪拜,不是让人看笑话吗?不过他就是这样,用来刺激他们,这就相当于自乱阵脚呢?
“贵使节。你这是怎么回事,你这个还不知,这是我家官家陛下,你这样算是怎么回事?你见我家陛下不行跪拜之礼,这怎么行呢?你还不快见过我家陛下才是?”大宋提刑官哈哈,之人也是纷纷指责辽国人让他们行使三跪九叩正式礼节?
历史上,从各个方面来看出使都是含有目的,“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会发现有很多有关“使者出使”的事情,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使者在入访他国时,除了带着公开的“任务”外,还偶尔会被赋予一些“隐性的任务”,后者有时反而是真正的任务。
举两则让我印象深刻的事例来说:
01 宋使出使荆南
公元962年,是宋太祖赵匡胤即位的第三个年头,这年年底,割据湖南一带的周氏政权发生内乱,上表请求宋军支援。
因为当时宋朝实际控制的地盘尚未到达长江以南,宋朝和湖南之间还隔着一个控制着荆州一带的荆南政权(十国之一),所以,赵匡胤在心中便有了个“借道灭国”的构想。
《续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赵匡胤的原话的:“江陵人情去就,山川向背,吾尽欲知之”。史书将这种使命叫作“觇”,其实就是搞情报侦察对方的意思。
卢怀忠后来也的确不辱使命,不知道他通过什么手段,反正是搞到了有关荆南的“兵、财、攻守”等方面的信息,赵匡胤由此知道对方只有三万士兵,粮食不少但是百姓贫困,取之甚易。
所以宋太祖由此确定了“出师湖南,借道荆南,顺道灭之”的战略,之后的事情,如宋朝君臣所料,荆州不战而降,湖南也是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
仔细想,像卢怀忠这样的使者,往往都是非常精明的人,他们特别善于察言观色,话里行间,他们都在套取对方有价值的信息,在话术上肯定没有少做文章。
02 夏使供佛五台
1038年年初,西夏李元昊上表宋仁宗,说要派使者到宋朝河东路(大体相当于今山西)的五台山去拜佛供佛,请求宋朝派相关人员做向导,并且给予其他方面的一些方便。得到宋仁宗的准许。
当然,李元昊向来以“狡诈”着称,他这次派使者出使河东,名曰“供佛”,实则探路。
因为西夏的西边就是宋朝的河东路,像西夏的绥州(绥德一带)这些地方,向东跳过黄河就是山西的地盘,李元昊早就有心思攻取河东之地了,于是便让“使者”打着“供佛”的称号,去探查进攻河东的道路。
只是使者从五台山归来后,告诉元昊,河东这边的宋军守备相当厉害,元昊这才打消了进攻河东的年头,转而把目标对准了西南方向的延州这边。
仔细想想,这夏朝使者一路上,可免不了写写画画的,既要记录各地来往路线,还得留心各地的防御情况,也是“煞费苦心”了。
其实,多看看古代史籍,就会发现,古代的使者,有时候就是这样,虽为使者,实为探子,因为古代信息传递不发达,他们就构成了古代情报体系的一个辅助环节。
这当然是在正常不过,其实现在这群人见宋太宗表面的态度不已经说明了问题,三跪九叩正式场合只运用于明清,当然如今没有重要场合,这群人又怎么可能会轻易下跪,当然毕竟他们是代表了契丹皇帝,作为皇帝的手下就算赵光义手下说得再多,说不跪拜就不跪拜可能性也是很大,这也是在正常不过,这次觐见还会出现什么不可避免问题,真正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