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景泰大帝
作者:二百二十斤 | 分类:历史 | 字数:33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52章 是朕的原因才让阳高县被也先攻破的了?
也先带了半辈子兵,自然知道想要整理军心,基本上只有两种办法。
要么给好处。
要么打胜仗。
给好处的话也先没有选择,不是他不想给,而是他给不起,跟随他南下的足足有三十万大军,想要收买三十万大军,对于也先来说是绝对承受不起的,士卒要给吧,假设每人发一头牛,那就是三十万头牛,一个大部落中所有的牛就全部没了,而且一头牛对于蒙古人来说不算什么,谁家里没有个十头八头牛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送十头牛,那就是三百万头牛,不说也先有没有这么多,便是瓦剌也未必有这么多头牛啊!
况且这还是士卒的,低级将领也得给吧,能和他们一样吗?各个部落的酋长呢?以他们的眼光,百八十头牛肯定是看不上的。
也先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想要给出足够的好处收买人心,也先至少要先准备出五百万头牛,这完全就是在开玩笑了,草原上也就是五六百万头牛而已。
所以,也先只剩下一个选择——打胜仗。
不仅是打胜仗,还得让麾下的士卒们有机会亲手劫掠,发泄心中的不满。
那么,也先可选的目标也就少上许多了。
大同城肯定符合条件,城池够大,城内可以劫掠的好东西够多,还有代王府那种地方,足够三十万人劫掠一番了。
但问题是,大同他们打不下来啊,士卒们反对的就是继续攻打大同,也先如果选择这个目标,麾下勇士们没准敢直接反抗砍了他。
大同背后还有一系列城池,朔州、宁化、忻州,但是也先不敢,如果他敢南下的话,郭登分分钟便可以断了他的后路。
宣府?那地方和大同相比,坚固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兵力更是雄厚,还随时可以得到大明京师的支援。
西进榆林?这个方向倒是可以,不过榆林镇太小了,不够三十万大军发泄的。
思前想后,也先终于想出了一个地方——阳高县。
首先,阳高县并不是什么大城,比较好攻打。
其次,阳高县并没有多少兵力,防守力量薄弱。
最关键的是,阳高县的防御并不是那么严谨,不然也不会发现不了伯都王的五万大军,让他可以成功伏击宣府过来的援军。
自己自从南下大同以来,除了伏击宣府的伯都王之外,没有再向阳高县派出任何一点兵力,甚至伯都王的五万大军都没有攻打阳高县的意思,只是简单打扫了一下战场便撤离了,对于阳高县可谓是秋毫无犯。
那么,这就意味着,在阳高县的眼里,自己对于阳高县这个小城的完全没有兴趣的,全部精力都被吸引在了大同城这里,不会分兵去攻打一个小小的阳高县。
阳高县的守军有了这种轻敌的想法,守备肯定高不到哪里去,甚至自己还有机会突袭城门,直接从城门杀进去呢!
而且攻破阳高县,一方面可以让大明认为自己准备转攻宣府,那么大明京师就有可能派出援军,自己原本的计划就可以继续实施了。
另一方面也可以麻痹大同守军,说不定他们会放松警惕,露出破绽被自己抓住,然后一举攻破大同城呢。
如果真的能攻破大同城,那自己的选择可就真的多起来了。
于是,也先立刻发布命令,留下一支军队监视大同,剩下的二十多万人浩浩荡荡向着阳高县的方向开去。
果然不出也先所料,阳高县和大同城相比,就好像是一扇放在门口的门板一样,上面没有一个钉子,也先的大军轻轻一用力,阳高县的城防就被打破了。
憋闷了两个月的蒙古人直直冲入了城中,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原本独立在战火之外的阳高县几乎在一夜之间便遭遇了灭顶之灾。
事后统计,阳高县百姓一万三千余人被杀,整座城池被焚毁,阳高县知县以下所有官员小吏及其家眷全部遇难,只有三个躲在水井里的男子有幸逃得生天。
消息传回京师,朱祁钰再一次震惊了。
“你们告诉朕,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京师,奉天殿内,朱祁钰对着下面的一众人大声怒吼着:“为什么阳高县会被也先攻破?那可是整整一个县城,一万多人啊!难道阳高县的人都是废物吗?”
“尤其是阳高县知县,明明也先的大军就在外面,他居然还不征召人手上城墙抵挡,也不知道堵死城门,眼睁睁地看着也先的大军摆开阵势攻城,最后居然还好意思高喊着为国尽忠自焚而死。”
“朕需要他一个文臣为国尽忠吗?”
“不,朕需要他在阳高县可以保境安民,让百姓安居乐业,不需要他在外敌来的时候什么都不做,然后用自己的一条命搏一个好名声!”
“你们都说说吧,此事该如何处理?”
众人看着朱祁钰涨红的脸颊,没人敢出声。
这么多年了,他们见到的皇帝从来都是温文尔雅,即便是在土木堡之变时都可以镇定自若,哪里看到皇帝发这么大的脾气。
对于这样的事情,大家谁都没有处理过啊!毕竟他们入仕的时候最早的都是宣德年间的事情了,那些年宣德皇帝整日里躲在宫里玩蛐蛐,后来病死之后就是英宗皇帝继位,前七年全都是张太后和三杨在管事,后面是王振把持朝政,他们这些人没几个能在京师为官的,直到朱祁钰登基之后才重用了他们,他们哪见过皇帝暴怒啊!
朱祁钰见他们没人接话,立刻没好气地道:“怎么?为什么都不说话了?往日劝谏朕不是都口若悬河的吗?怎么今天一个个都变成了哑巴吗?”
“于谦,你是政务院首理,你来说吧,此事该如何处理?”
眼下毕竟是也先南下入寇,朱祁钰还要靠面前这些人帮忙管理朝政,抵御外敌,否则他肯定要下一道旨意,命这些家伙闭门思过,然后满朝文武集体为阳高县百姓披麻戴孝,最后发动全部力量向蒙古人报仇。
于谦倒是没有受到朱祁钰火气的影响,恭敬答道:“臣以为,此事陛下不必发这么大火。”
“自我大明建立以来,蒙古人哪次南下不是要攻打一番城池,既然攻打,那就必然有失守的时候。”
“王知县乃是文弱书生,不通军务,没有下令征召兵力防守,这是他的错,但是此番阳高县失守,蒙古人也有责任,陛下不该将问题纠结于王知县一人身上。”
“当下最重要的是,朝廷要尽快出兵,将也先驱逐出去,陛下就不要贪大求全,试图全歼也先了。”
朱祁钰顿时目瞪口呆地看过去,他没想到于谦居然会说出如此冰冷的话,这是没将一万多百姓放在眼里啊,不由得问道:“于谦,你为何会说出这种话?难道那一万多百姓在你的心里就如此轻飘飘的吗?”
于谦却是恭敬行了一礼,淡淡地道:“陛下误会了,百姓在臣的心里自然是有分量的,不过一县百姓和天下万民相比,分量还是轻了。”
“臣身为政务院首理,辅佐陛下牧民,心中怀揣的是天下万民。若是让也先继续猖獗,那未来受苦的就不是一县百姓,而是天下万民了。”
“陛下今天发了这么大的火,明显已经失了心智,臣身为首理,自然要提醒陛下孰轻孰重。”
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坐在政务院首理位置上悟到的。
如果他还是奉旨巡抚河南山西的兵部右侍郎,那自然要弹劾王知县,为这一万多百姓发声,但是他现在是政务院首理,就不能只考虑那一万多百姓,必须要考虑更多的人。
也先虽然屠了阳高县,但是以他推测,也先下一步就会想办法攻打宣府,或者继续攻打大同,这两个地方无论哪一个有失,那就不是一万多百姓的性命被蒙古人屠戮,而有可能是上百万人的身家性命都有危险了。
朱祁钰没有说话。
于谦这么一提醒,他也清醒了过来。
后世的历史告诉他,当国家危难之时,无不是牺牲一部分人来换取整个国家的希望。
当年被袁世凯出卖的戊戌六君子不是吗?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俊杰,许多人还通过了科举,成为了统治阶层的一员,但是他们为了华夏的强大甘愿赴死,用自己的性命鼓舞了更多的人为国风险。
当年抗倭时期慷慨赴死的川军难道不是吗?如果他们不是,那华夏也不会有无川不成军的俗语了。他们踩着草鞋,拿着简陋的武器,远赴中原去面对强大数倍的倭寇,不也是希望能够用自己微薄的生命为国家争取那一丝希望吗?
还有建国之后的战士们,谁不知道已经打完仗了,可以安安心心在老家过日子了,但是他们不也还是穿着单薄的衣衫去高丽的冰天雪地里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吗?如果没有他们的风险,后世的百姓怎么可能还有在互联网上和那些外国人互骂的机会呢?
后世华夏的强大都是一代又一代英烈们甘于风险自己的生命才争取来的,如今的于谦便是这种想法。
不过朱祁钰还没来得及感动,旋即便反应过来,问道:“于首理,你的意思是,是朕的原因才让阳高县被也先攻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