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求子后,我靠崽上位了
作者:飞奔的橘有钱 | 分类:古言 | 字数:116.4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78章 开拔前夕
那天之后发生在枢密院的谈话,除了在座几人外,就只有赵祯和舒颜二人知道具体内容。
伴读小团体从兄妹两人俩透露出的只言片语中或许有所猜测,但谁也没有对外宣扬,只是默默做着准备。
翰林院里,王安石正在翻看有关蒙古等游牧部族的资料,时不时地还会拿出舆图对照查看,他这些时日以来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书籍。
作为曾经的东宫侍讲,他也曾和太子殿下以及镇国公主聊到过有关北疆的局势。
出乎他意料的是,对于自始至终都被大宋上下视为大敌的辽国,两位殿下表现得似乎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忌惮,反倒是对于一些草原上的强大部族却是意外的重视。
尤其是一个叫蒙古的部落。
当时他还不明所以,以为两位殿下未免有杞人忧天之嫌。
但也知道无论是太子殿下还是镇国公主都不是那等无的放矢之辈,自此以后便对蒙古的事情上了心,平时也会有意留心北边来的消息。
这一留意,随着知道的越多,王安石也是越来越心惊。
原来在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注意到的时候,北方草原上的野狼却在茁壮成长,并且势头惊人。
甚至就连辽国这些年来显出的颓势,也与蒙古的壮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般看来,两位殿下当真是高瞻远瞩!
王安石狠狠闭眼。
因为东宫侍讲的出身,他早已被打上了东宫一系的烙印,后来哪怕升入了翰林院,但在官家的默许下,也始终和东宫一派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两位殿下的很多想法他都知道一二。
此时此刻,他不禁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殿下,臣想与殿下一同前往北境。”
赵政停下手中的毛笔,抬头惊讶地看向一脸郑重的王安石,“你要跟着去北伐?”
“是,臣也想去北境,想亲眼看看北方那些狼子野心的异族,也想为我大宋尽一份力!”王安石神色肃穆地说道。
“哪怕只当一伙夫臣也甘之如饴。”
当伙夫自然只是随口一说,不过也能显出他的决心了。
赵政看着眼前满脸坚毅的青年文官,脸上闪过一抹笑意。
“此去北境危险重重,你可想清楚了?”
“臣想的很清楚!”
“那好!”
. . . . . . . . . .
翌日,太子殿下和镇国公主要亲征辽国一事就在汴京传开。
“你们听说了么,朝廷要攻打辽国了?”
“什么情况,这么突然的吗?”
“突然什么?难道你不知道,这么多年来,辽国年年勒索,我大宋每年送往辽国的岁币不下这个数!”那人说话的同时,伸出三根手指在对面人眼前用力晃了晃。
“嘶~三万贯,这么多!妈呀,我活这几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
“什么三万贯,格局再大点,是三十万贯,还是每年!这次朝廷出兵,就是不想再给辽国送钱了。”
“三十万贯!乖乖,那确实要打,这些可都是从我们老百姓身上收税得到的血汗钱,没得道理去养这些辽狗!”
“是啊,我有一个兄弟就是在禁军的,他听公主殿下说过,咱们每年送往辽国的钱如果能用在老百姓身上,咱们的日子能好过不少哩!”
有人赞同,却也有人忧心忡忡。
“辽人虽然可恶,可万一朝廷要是再打输了,那咱们不就更没安稳日子好过了?”
说话的是个文弱青年,鉴于大宋过往的战绩,他显然对于朝廷的武功不是很看好。
“你还是不是个男人,怎么这么怂?”边上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听不得有人说丧气话,当即虎目一瞪,粗声粗气道。
“你知道什么?!还不是那辽人忒可恶,每年都会来骚扰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弄得北境民不聊生。
最近辽人又犯边了,朝廷这次恐怕也是下定了决心。不过这样也好,能不能打赢另说,总比一直受那窝囊气要强!”
“王老三说得对,而且我听我那禁军兄弟说了,为了这一天,朝廷里早几年就开始准备了,咱们这次的赢面还是很大的。”
......
......
汴京城中,关于朝廷要出兵攻打辽国一事传得沸沸扬扬。
不仅如此,一连几天,各大报刊都在宣扬辽国这些年对大宋做下的恶行,各大茶馆中的说书先生们也在不遗余力地宣讲。
短短两三天时间,在百姓心目中原本就穷凶极恶的辽人,这下更是成了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存在,平时见到他们大宋的狗都得欺负两下,更别说人了。
听得汴京城的老百姓们火冒三丈,也知道了朝廷此次决意攻打辽国是为了保护大宋。
当然,这一切并非是平地起浪。
作为曾经霸道无双的始皇帝,前一世在追求宏图霸业的同时,赵政何曾考虑过民心?黔首只要服从官府的管辖便可。
可是自重生以来,看到了大秦往后1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他很清醒地意识到一点,时代变了。
哪怕依旧不喜欢儒家,但如今的赵政却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一句话说得很对,那就是--民心可用!
他得让老百姓知道,朝廷为什么要攻打辽国。
当然,也有另一层目的在里面。
如今朝堂上的文官虽然在天子以及一干大佬的压制下,表面上已经不再对朝廷北伐之事指手画脚,但私下里的厌战情绪依旧很是明显,尤其是数量占据多数的中下层的文官。
偏偏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一定的民间舆论,若是任由他们先一步派人在民间散布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再煽动一下仕子百姓,难免引起民心不稳。
既如此,不如先下手为强。
实际上,赵政的猜测一点都没错。
当那些反对的文臣们开始在民间引导舆论时,原本以为老百姓们会反对朝廷出兵攻打辽国,这样他们就能借题发挥。
却没想到这次老百姓却是意外的支持,这让他们原本积蓄起来的力气就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最终只能愤愤地撕掉了已经写好的奏折。
随手安排人引导了一下舆论,眼看效果不错,兄妹二人很快便将注意力转开,大军开拔在即,他们现在忙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