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世界都想过平淡的生活
作者:满朝欢 | 分类:现言 | 字数:119.8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9章 想干大事
颜韶知道了楚白高中而且还是廪生,也为好友感到高兴,这不光他,还有张旻也中了,只不过名次没有楚白这么高,他本来想去给这俩人道贺,但转念一想,今日人家家里面来的恭贺之人肯定数不胜数,自己去了,还有可能还抢了主人家的风头,所以只让书童去给这两家递了帖子改日再聚。
就在他还没高兴太长时间的时候,父亲那边找人让他来一趟书房,颜韶比较纳闷是什么事情,但是也是乖乖听话来了。
其实是在京中的颜老大人给儿子写信,太子三个月之前,为了收纳逃进来的难民所见的东西,他们终于看到了,是一个巨大的农场,那个农场颜老大人历经两朝都没有见过如此复杂且巧妙的设计,说实话以前世家的城堡庄园,他也不是没有去见过,但是绝对不会像太子现在所见的这一个,建造速度快且能带来巨大收益的农场。
这就像一个机关似的,只要轻轻触碰开关,它后面的就自行运转,展现给世人一种奇景。太子把建造时期所产生的费用还有近一年之内能产生的收益,能解决多少像这种流民的问题,都给出了一系列的数据。颜老大人年纪有点大,一时间都没有跟得上太子殿下说的数字,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反应过来,此举简直就是开拓了新的天地。
在这乱世大梁会不缺粮食,有多少人这个农场就会吸引多少人,而且这还是一个小型的农场,到时候越建越多,越建越大,何愁大梁不富裕。
当然,作为游荡在官场几十年的老人,他也清楚的能感觉到太子的这把刀不光朝向了难民,更会精准的刺向一些世家所隐藏的土地。他给儿子写这封信,除了让他对此事有所警醒,陛下他们还打算在江南这个鱼米之乡也建几座农场。
潜台词就是在建造之前,一定要收集一些能干的学子,尤其是精通算术一类。
颜长史将父亲写的这封信转给两个儿子,让他们看一看,可以锻炼他们对观察事物的反应速度。
颜大郎的注意力更加在,这个农场能带来多少的影响,而颜韶却能精准的判断出陛下和太子下一步的动作,建农场一是为了收纳难民,提让大梁有更多的粮食,其二,一把刀会直接针对在世家隐藏的土地身上。但是第三是颜老大人和颜长史都没有想到的一点,选拔科举的标准要开始变化了。
单纯的读书,写好文章,或许不会再让上位者更加青睐,他们现在需要一些能给他们做实事的人,当然,写好文章有文采的人还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过这官场上不再是儒家子弟的一家之言。
不过颜韶留了个心眼儿,他没有把第三说了出来,他担心自己误打误撞,真的说中了,或许这件事情传到祖父或者是其他有心之人的耳朵里,会阻拦陛下和太子的改革之路。颜韶虽然从小才学出众,接受的教育也是极好的,但是他内心也是有一种叛逆的感觉。
想超越前边的长辈,也想做一个开宗之人,就像一个小孩儿在吹牛皮似的,但是颜韶心里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想法,被旁人提起来第一句不是这是颜家的子孙,祖上是孔圣人之徒颜回,而是被人尊称这颜家是颜韶之家。
颜家给他的光环,他可以给颜家更高的荣耀,但是他不希望这辈子都活在颜家的阴影之下。
自古陪着上位者改革的人,下场都不一定很好,但是颜韶想试一试,若太子真的有这个想法,那自己一定拼力达成,最后不管是位及人臣,还是落得个身首异处,颜韶突然感觉自己可以不在乎,这事想想热血沸腾,不过从世家子弟,从小表面功夫就做的很好。自然没有让父亲和大哥看出来。
但是回到自己的书房之后,就再来回的走动,边走心里边构思一个大纲,若是太子真的想改革,那从哪方面先入手怎么改,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出来,到时候朝中的党派之争一定会换成新的方式,如同以前的文武之官的较量一样。
颜韶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情,办成的难度系数多高,但是现在是乱世,不破不立。突然有一个想法,自汉朝起,汉武帝罢除百家独尊儒术,那可以利用百家来制衡儒家一家。他也不怕别人说自己数典忘祖,孔子师从老子而墨子也曾拜读儒家经典。若是自己能另起炉灶再创一派,那想想就刺激。
颜韶现在才十八九岁的年纪,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这时候的年轻人不怕的比天高,而怕不敢去想象。
构思好了的颜韶提笔,在书房里面提笔写下自己规划的大纲,一边写着,他也在想自己这件事情要跟谁去商讨比较好,想了半天,没想到自己一生交了这么多好友,最后只有一个楚三郎可以分享。毕竟做这个事情会承受着其他人的各种诘问,要找一个能够理解,就算不能理解也不能透露出去的人,且这人最好思想比较包容一些,所以他最后想来想去,只能想到楚白。
不禁心中叹气,但是转念一想,就怕自己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找不到。
远在千里之外的太子,不知道自己刚跟自家爹娘说完的想法,已经被颜韶给看出了蛛丝马迹,他的确是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尤其是他实在忍受不了,那些天天在他耳边吵吵着之乎者也的老先生。
治国这些老先生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是比较差的,固执的用着自己老一套的思路。太子只能万幸,从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度,还没有延续过长时间,所以现在的改革不会动太多人的利益,而且一些世家心里也没有特别看得上科举,朝中有一些官职还是靠着举荐上来的,虽然太子也看不上他们这些把好的官职往自己家划拉的这种吃相,是这些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一下。
武皇后不愧是则天皇后家的血脉,一听到改革两眼放光,她觉得儿子出的这个主意好,她也希望儿子在改革的时候可以给女官留一条路,这条路不是针对于内庭中的女官,而是可以真正有实权的官职。武皇后不求多,但求有。她一直觉得优秀的女子,不能一直被局限在后院之中,像楚三娘子这样的女子那应该是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