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这个朱棣太狠了
作者:舜琴 | 分类:历史 | 字数:75.8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69章 工匠
第169章 工匠
郭资沉默不语,朱棣也没有催他,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
好半天,郭资才说出这句话来。
“能不能让我到西山上走一走,我要去看一看那几个工匠!”
“那明天一早,本王陪郭大人!”朱棣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郭资的请求。
“那就好,明天我会给你答案的!”
郭资脸上的表情,也变得轻松了起来。
朱棣也没什么可说的,站起身来,告辞离开。
翌日一早,朱棣便如昨天所说的那样,来到了御史衙门。
今天的天气,果然被罗福给猜对了,竟然真的下雨了。
朱棣带着自己的亲卫穿上了雨衣,带上了斗笠,当他们策马来到布政使面前时,却看到了郭资的装束。
“为什么郭布政没有坐马车?”
朱棣见郭资也骑了一匹马,不由得来了兴趣,郭资身为正二品的官吏,自然有坐轿子的权利。
“既然你能骑马,我自然也能!”
郭资仿佛早就等候多时,见到朱棣等人后,立刻跳上马背。
一群人冒雨离开了城池,前往了西山。
马蹄踏在水面上,发出哗啦啦的声响,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西山的山脚。
还未到山顶,郭资已经被吓了一跳。
他远远就看见一队人马,在大雨中默然站立,走近一看,似乎是燕王的军队。
他穿着一身整齐的铠甲,一杆长枪插在地面上,宛如一尊雕塑。
但就在他们接近之时,那十余名军士仿佛一下复活了一般。
“站住!报上名来!
一声怒吼,数十杆长枪齐齐对准了朱棣、郭资等人。
郭资看的清清楚楚,他们握着长枪的手,因为雨水而变得苍白,可是他们却死死的抓住长枪。
“是本王!”亲卫让开一条道路,朱棣坐在一朵红云上,朝着那些士兵走去。
“拜见王爷!”只听得叮叮当当的盔甲声响起,十几个军士都是躬身行礼。
“诸位请起!朱棣此时面色有些难看。
“启禀陛下!我的小旗是夏勇!”
他大声的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张武怎么不在这里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朱棣又问了一句。
他心中有些不爽,三军在他眼中,那可都是宝贝啊。
他没必要让士兵们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摆出一副听话的样子。
“禀王爷,原本王府工正所想要在各个街口都建一个遮雨棚,可张将军却不肯。
这位名叫夏勇的小旗丝毫没有胆怯。
“张将军说了,当务之急,是让工匠们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士兵们年纪小,体力好,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
“我明白了!”听了夏勇的解释,朱棣才稍稍冷静下来。
一群人沿着斜坡往上走。
而郭资则是心中暗暗叫苦。
“你不会是在演戏吧?有这个必要吗?”
朱棣并不知道郭资在想什么,在经过一个关卡的时候,他都会停下来和关卡的士兵说上几句话,这是燕国三大禁军的传统。
不多时,他们便来到了安置工匠的地方。
郭资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久久无法合拢。
在这片空地上,整齐的矗立着上百座一模一样的木屋。
这样的布置,让人看起来格外的舒服。
“这就是给工匠们准备的住处?这两天刚建好?”
愣了半晌,郭资才问了一句。
“是啊,时间有些仓促,估计再有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将所有的工匠都安排好了!”
对于罗福的办事效率,朱棣还是很满意的,一天之内就建好了数百间小屋,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这么说,这数百间房子都不够用了?”
郭资一脸疑惑的说道。
“这里不是有近3000家么?这才几百套,怎么够?”
朱棣用一种看白痴的目光看着郭资。
“殿下这是打算每家每户都盖一座?”
郭资瞪圆了双眼,一脸的震惊。
要知道,就连北平,还有很多平民,都是用土做的茅草做的。
至于那些工匠们的住处,郭资曾经见过,那还不如茅草房呢。
所谓的“地窖”,指的是地面上的一个洞,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用干草叶铺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这是最低标准吧?”
对于朱棣来说,这些工匠都是宝贵的财富,每一家都能分到一间屋子,根本不是问题。
“陛下,您真是太善良了!”
郭资想了想,只能说一句大公无私。
因为下着雨,两人也没有多做停留,直接朝着山下走去。
郭资返回北平,谢绝朱棣相邀,只身返回都督府。
只是,在离开之前,他向皇帝朱棣交代了几句。
“王爷,我跟你打个赌!”
朱棣回到了王府,心情大好。
他之所以愿意放下身段,三天两头的跑到郭资这里来,就是因为一种本能。
他有一种预感,郭资会对自己很有帮助,但具体有什么作用,他又说不上来。
第169章 工匠
直到中午时分,诸良才领着常守道,还有一名年轻人来了。
常守道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头上带着一顶宽檐笠帽,把自己的面容完全遮住。
“属下常守道,拜见燕王!”常守道一看到朱,便恭敬的行了一礼。
他连忙躬身行礼。
而跟着他来的,是一个穿着书生长袍的青年,他站在那里,一张苍白的脸上,满是红晕。
“衢儿,还不给王爷行礼!”常守道一把拉住身边的年轻人,将他拖倒在地。
在他强大的力量下,年轻人很不情愿的对着朱棣行了一礼。
“燕王殿下……晚辈拜见!”
她的声音很轻,似乎很不情愿。
“王爷,曲儿年幼,还请王爷高抬贵手!”常守道连忙跪地求饶。
青年闻言,欲言又止,最终还是低下了头,不再说话。
“这小子,还真是娇生惯养……”
朱棣心中叹了口气,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常将军、王衢快快请起!”
朱棣虽然不是很热心,但也算是比较和气了。
常守道和他的师兄师姐,都是恭敬的站起来。
“诸良,将王衢带走!”
朱棣的声音响起。
诸良连忙应了一声,拖着王衢离开。
常守道望着王衢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忧色。
“常将军大可放心,王衢现在已经安然无恙的呆在燕王府中!”
朱棣这么一说,常守道才稍稍放下心来。
“抱歉,王爷!”常守道露出一丝尴尬的笑容。
“常将军,你这几年也是辛苦了。”
朱棣盯着常守道良久,终于开口了。
“还好!”常守道低头不语,只是淡淡应了一声。
“我听诸良说,你是想投靠我?还愿助本王一臂之力,吞并整个高丽?”
朱棣开门见山道。
“遵命!犯下大错的人,只有一个要求,这一点,我想殿下也应该清楚!”
常守道这才放下心来。
“好吧,我说过的话,自然是不会食言的,只是,常将军,你可要想好了。”
是时候告诉我你的打算了!”
朱棣沉着脸,他要弄清楚常守道到底是哪里来的底气,竟然敢大言不惭的说要将整个高丽都收服。
所以,当常守道说出这番话后,朱棣才意识到,自己这个办法,很有可能成功。
常守道在大明当官这么多年,也从未和高丽断绝过关系。
当年高丽王将这个小儿子托付给他时,他的亲信可不止常守道一人,足足有十六人。
这些人都是文武双全之辈,但是地位都很低,其中以常守道的地位最高。
之所以将儿子托付给他们,那是因为当时高丽的事情。
洪武初期,在连番征战之后,高丽军力逐步集中于一位名叫李成桂的人物手中。
当上一任高丽王想要夺回兵权,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才会给王氏留下一条退路。
此时,长子王禹早已被李成桂以培养王太子之名,死死压在身下。
而最小的儿子,只有三岁。
高丽王对外宣称自己最小的儿子得了怪病死了,暗地里却把儿子交给了常守道等十六人照顾。
常守道将王衢送到了明国,剩下的十五个人留在了这里。
朝中,静观其变。
这件事情,一直都是保密的很好,没有人发现。
最后,高丽王忽然暴毙,王之子王禹登基,从一名医女口中,知道他的亲哥哥并未死,而是被派往了明国。
王禹赶紧将此事禀报给李成桂,李成桂在震惊中严刑逼供,从宫中的宫女和太监口中得知了事情的大致经过。
幸好,知道这十六个人具体是什么人的人并不多,最后李成桂只能确定是常守道带着王衢离开。
所以,他才会去刺杀王衢。
而常守道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他在高丽的时候,遇到了十六个人。
那个人多年来一直是李成桂的亲信军师,在他的怂恿下,李成桂早就想好了进攻大明的计策。
李成桂原本打算,倾尽国力,集结二十万大军,一举拿下大明除山海关之外的所有领土,并将其并入高丽境内。
常守道的计策并不难,只要李成桂带兵进入辽东,剩下的十五个人就可以造反了。
把王禹关起来,再切断李成桂军队的粮草,把李成桂堵在辽东,直到他死去。
到了这个时候,李成桂没有了粮草,根本无法与大明抗衡,必然会崩溃,到时候常守道等人就可以收拾烂摊子了
“就算你的计划得逞,高丽的皇帝,也只会换人,和我有什么关系?”
朱棣听到常守道的话,神色不变,只是淡淡的问了一句。
“届时,王衢虽然是高丽之主,但是真正的实权,却是掌握在燕王手中!”
常守道的话,无疑是在向朱棣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王衢是自愿成为傀儡的。
至于朱棣能不能完全吞并高丽,还得靠朱棣自己。
朱棣沉吟片刻,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可若是如此,自己便要将辽东的事情提前了。
常守道在秘密商议之后,便从北平前往辽东,不过临走之前,他把王衢留在北平。
而王衢则是在诸良的安排之下,临时被分配到了军中,准备在朱棣的“书院”建成后,在“书院”中学习。
只是两天的时间,傅友德就返回了京城,将阿鲁温沙调到了大宁都司,成为了奴儿干都司的统领。
阿鲁温沙到达北平之前,已经把他的顶头上司何福交给他。
阿鲁温沙在这里逗留了一天,便带着三百名护卫来到了这里。
明王达二人结伴而行。
根据朱棣的吩咐,阿鲁温沙此往奴儿干都司的任务,就是将顺明王的军队和子民全部收编,然后解散兀良哈三卫,组建新的卫所。
而且,除了顺明王这支部队,在奴儿干都司,也有三千多名羽林卫的原班人马在等待着自己。
而那些反抗者,也都会被他收服,变成阿鲁温沙的一张底牌。
经过这一系列的动作,阿鲁温沙的手下已经有了四座营房,军队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二十万,步兵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千。
所以,阿鲁温沙现在要做的,就是全力对付北兀太尉纳哈出,也就是他在辽东的目的。
当然,朱棣也给了他一个任务,那就是帮助常守道完成“开国大业”。
一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朱棣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西山之上,有两座建筑已经完工,一座是工匠营,一座是书院,一座是书院。
之前,郭资帮助寻找到的上百个“孤儿”,都被送到了“书院”之中,甚至,郭资还特意地请来了两位北平当地的“老师”,为他们进行“教育”。
这天,朱棣来了,身边跟着王衢、朱柏、朱雄英。
按照朱棣的吩咐,这三个人,以后都要留在书院中。
朱雄英此时已经能下得了轮椅,他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提着一只手,一只手提着一只手,一只手搭在朱柏身上,一只手搭在朱棣身上,另一只手则饶有兴趣的看着面前的书院。
至于那王权,显然和众人格格不入,孤零零的站在最后面,在他的身边,还跟着两名身强力壮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