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二嫁入宫,我给皇孙当后娘

作者: | 分类:古言 | 字数:50万

第259章 追封端敬太子为端敬皇帝

书名:二嫁入宫,我给皇孙当后娘 作者: 字数:2141 更新时间:2024-11-16 13:41:50

贵太妃接触沐梓琪的事,萧玄自然知道,他也知道沐梓琪在沐梓鸢面前和在京城之中的高调行为。

但他没有任何制止的意思。

贵太妃不知道萧青颜在狄国过得怎么样,只从来信减少觉得萧青颜在狄国过得不好。

实际上,萧青颜确实被商融监视软禁着,但并没有虐待她,也算好吃好喝供养着的。

萧青颜是不可能回来的,就算萧玄有办法,他也暂时不会让萧青颜回来,除非他能完全确信萧青颜回来后不作妖,很显然,目前,他确信不了。

想想曾经萧青颜对沐梓鸢丑陋的嘴脸和恶毒的话语,萧玄就恨不得再也不要听见这个名字。

可是,萧青颜是煌朝皇家的人,是他的侄女,是萧青羽的妹妹,萧玄对这个侄女没有任何亲情可言,可是,萧青羽呢,萧青羽对这个曾经唯一的妹妹,还是宠溺的。

萧玄一直想找机会灭了狄国,无论是商融当初在萧青呈一事上的示好行为,还是扣着萧青颜,好吃好喝伺候着,不过是为了煌朝能遵守约定,永结和平,特别是希望萧玄能遵守约定,毕竟,如今的萧玄才是煌朝最有话语权的人。

但萧玄一直没有打消灭狄国的念头,他根本不在乎萧青颜在狄国的处境,是死是活。

萧青呈一事,如今就算商融改变当初的证词,也改变不了萧玄在煌朝的地位,还可能会让煌朝觉得狄国国主阳奉阴违,前言不搭后语。

可萧青羽临终之前,还在记挂着萧青颜,希望萧玄不要主动挑起战争,确保萧青颜在狄国能活着。

有为萧青羽报仇之心的萧玄,只能暂时打消针对狄国的念头,而且,萧玄还是有大局观的,他不会拿煌朝的信誉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那就让萧青颜在狄国活着吧。

对于萧玄来说,他对沐梓琪所有的放任不过是为了沐梓鸢的态度,哪怕沐梓鸢说一句,萧玄就能立马将真心剖给沐梓鸢看,可在萧玄看来,沐梓鸢根本不在乎他的真心。

萧玄只能暗自伤神。

临近春节,各家各户都在准备着过年,京城之中,一派喜气洋洋。

宫中也在有条不紊的准备着皇家宫宴,沐梓琪一家虽是太后的亲人,但是没有资格参加皇家宫宴。

自萧瑞凌登基之后,后宫空了,春节的宫宴,再也没有先皇时的盛况,但不设宫宴是不行的,这代表着皇家的颜面。

好在,皇帝年幼,又有玩伴沐北川在侧,亦王夫妇都是平和之人,沐梓鸢已经是宫中地位最高的女子,这宫宴便再也没有以前的拘谨。

只是,每每对上萧玄的眼神,沐梓鸢都有些心悸,萧玄除了眼神变化,没有过多的表示,但只有萧玄自己知道,他的眼里有审视,有猜疑,也有不甘。

沐梓鸢实在是担心在场的人看出端倪。

人人以为萧玄会在春节的皇家宫宴上请皇上赐婚,再不济也不会过了正月十五,沐梓鸢也是这样想的。

可在宫宴上,当亦王妃问起此事时,萧玄却说不急,等过了端敬太子的忌日再说。

这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一瞬,再过两个月,就是萧青羽薨逝三年的忌日了,萧玄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有心。

看着萧玄从小长大的亦王,以前一直操心着萧玄的终身大事,原本以为萧玄真的有龙阳之癖,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亦王不是不能接受萧玄的情况,他一个堂堂尊贵王爷,不也打破常规,这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吗,所以,他也尊重萧玄的选择。

只是觉得可惜,萧玄铮铮男儿,多好的条件。

没成想还能等来萧玄打破传言,即将成婚的这一天。

既然等了这么多年,也不急于这两个月,亦王倒是很欣慰。

端敬太子的忌日,宫中有宫中的规矩操办。

可在春节后的朝会上,摄政王却上了一道追封端敬太子为端敬皇帝的奏章,这让朝中各位大臣都大吃一惊。

之前一点预兆都没有,摄政王这是闷声干大事啊。

不是说这份奏章不合理,端敬太子是当今皇帝的父皇,追封为帝无可厚非,想来皇帝也不会不同意的。

可作为煌朝的臣子,上面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不得不脑补出各种意思。

大臣们担心这是摄政王和当今太后之间的战争。

皇帝登基以来,太后不涉朝政,安心度日。

后宫虽然没有皇帝的嫔妃,但还有那么多宫人,太后不仅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还让先皇的大部分太妃们对她夸赞有加,不得不说,还是有些手段的。

当今太后想不想摄政不好说,毕竟年纪很轻,背后又有沐家西境北境两股兵权在后,朝中还有与沐家交好的重臣,搞不好不甘心就此空度几十年。

就算太后不想自己摄政,那沐家呢,皇帝毕竟不是太后的亲生儿子,如今,皇帝未满九岁,虽在皇位上做得风生水起,但也是好控制的时候。

等皇帝再大点,可以自己掌权,恐怕就不好控制了,到时候,对沐家又会怎么打压呢,毕竟沐家的兵权和名声在煌朝是神一样的存在,功高震主。

而沐家如今要想摄政,自然要把摄政王斗垮。

太后没有实权,却有实力雄厚的兵权为后盾,摄政王有实权,但没有兵权。

这两股势力要是斗起来,无异于皇权之争的惨烈。

大臣们不想参与皇家人的斗争是不行的,毕竟他们并不希望刚刚安稳几年的煌朝再经历一场风雨,从而影响自己的利益。

若是两股势力真的要斗,现在就泾渭分明的站队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大多大臣都保持了沉默。

只有少部分大臣,对于摄政王的奏章表示支持,这些人有些是看不惯沐家,有些是摄政王的幕僚。

当然,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这个时候公然反对的其实只有谢若涵。

谢若涵在地方上的几年,成绩斐然,已经在新皇登基后,朝廷换新鲜血液时,调回京城,在朝中有了一席之地。

谢若涵的反对,有自己的私心,也是为了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