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嫁入宫,我给皇孙当后娘
作者: | 分类:古言 | 字数:50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42章 探花郎
放榜这日,京城之中,热闹非凡,真是鞭炮声不断,恭贺声不绝。
参加科考的世家公子,有些人家一家人都出动去看榜单,队伍浩浩荡荡的。
若是榜上有名,自然开心欢喜,声势浩大,巴不得人人都知道自家子孙有出息了。
榜上无名之人,有垂头丧气的,有唉声叹气的,也有暗自鼓劲,打算三年后再战的。
家中没有公子参加科考的,也有人家坐着马车驻足观望,那是打算榜下捉婿的,有些马车里,可能还坐着家中小姐呢。
放榜没一会,沐梓鸢也听到了下人传回来的消息,谢若涵进了一甲,而一甲的另两位,杨爽和梁树格,都不是世家公子,而是地方上的,杨爽三年前就参加过一次科考了,当时落了榜,没想到,今年直接就进了一甲。
彼时,沐梓鸢正陪着萧青羽喝药。
自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后,萧青羽的精神状态竟也好了起来。
沐梓鸢郁闷了几个月的心情也跟着开朗许多。
这一年,萧青羽没有发病,只一直精神状态不济,养了几个月,慢慢的也养了起来,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萧青羽放下装药的碗,就着沐梓鸢的手吃了颗蜜饯。
其实对于萧青羽来说,喝完药后,吃不吃蜜饯,都无所谓。
他用药这么久,什么苦药没喝过,早就已经习惯了各种苦药的味道,只是,他不愿意拂了沐梓鸢的好意。
看着沐梓鸢脸上的笑意,萧青羽也跟着开心。
“谢家小公子倒是争气,他的哥哥们以前都没有考进一甲过。”
“可不是嘛,我也没想到,他能考这么好,以前还不打算走仕途,差一点,朝廷就要错失一个能干的人了。”沐梓鸢有些得意,就像姐姐为弟弟的好成绩骄傲一样。
“你就这么确定,他将来一定能成大事?”萧青羽问?
“不确定啊,能不能成大事,也是多方面因素的,但他既然走上这条路,就有机会嘛,以后的事不好说,当下,可是谢若涵的高光时刻。”沐梓鸢的声音中透着喜悦。
“也是,世家公子之中,能进一甲的,这几年,确实不多。”萧青羽有些感慨。
“这是为何?世家公子从小接受的教学应该比寒门子弟好多了吧,难不成身在福中不知福,都不好好学?”沐梓鸢没有关注过这个事情,有些不解。
“那倒不是,父皇以‘仁’治国,在位这十多年,一心为百姓,最见不得百姓疾苦,可是,煌朝这么大个国家,父皇就算是一国之君,也做不到手眼通天,看得到每个百姓的生活,更何况,地方上的有些事,有的人为一己私欲,还会瞒报,谎报的。”
“科考卷子虽然不是父皇亲自批阅,但父皇钦点的人自然要遵循父皇的心意,既然是为朝廷选拔人才,自然不能只是文采斐然这一点,肯定要考虑多方面的能力,世家公子从小接受的教学确实大多要比其他人好,但是,他们眼界,他们对民间一些事的看法,倒不见得就比得过地方上的人。”
“有些东西,看再多书,有再好的先生教,都不如自己去亲眼看一看,感受一下。”
萧青羽在去北境以前,也是看了很多兵书,研究了很多战报,并在心中演练过无数遍的,可是,当他到了北境战场,他才知道什么叫“纸上谈兵”。
并不是说那些东西没用,而是战场上千变万化,并不是每一场对战都有规律可循。
最重要还有心境,战报上的伤亡只是一串数字,远没有实际在战场上看到的惨烈,身临其境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经历过了,便是宝贵的经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沐梓鸢脱口而出。
萧青羽一愣,随后笑着说:“没错。”
“这么说,谢若涵有此成绩,或许离不开他前两年游学经历的加持,之前有听他提起过,外面的生活与京城相比是大不同的。”
“或许吧。”
......
放榜之后的几日,京城之中,但凡榜上有名的世家公子,出门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有些家中还连摆了几日的酒席,宾客不断。
倒是谢家,十分低调,取得如此好成绩,竟也没有大摆宴席,只亲近之人道贺了之。
四月殿试,进入一甲的三人由皇上亲自面见出题。
最终,谢若涵得了个探花郎的名头,一时风头无两。
杨爽稳居状元,授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梁树格为榜眼,谢若涵为探花,均授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自此,他们也是有官身的人了。
可即便如此,谢家依然没有大摆宴席庆贺。
这一举动倒是令皇上,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赞赏有加,都说谢家低调,知进退,不随大流,不愧是世家大族。
一时之间,京城之中,对谢家的议论比以往都多,甚至盖过了京城中的其他大家族,特别是谢家小公子谢若涵这个探花郎,年纪轻轻,玉树临风,谁见了,不说一句,‘不愧是探花郎’。
于谢家而言,谢若涵的成绩,他们自然是高兴的,只是对于老百姓将他们的位置捧高,却有些后怕,百姓愿意捧着是百姓的事,但对谢家来说,可不一定是好事。
低调惯了的谢家,实在不愿成为被人攻击的靶子,毕竟会惹到一些眼红的人。
可老百姓说的话都是些赞扬的话,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赞扬,谢家总不能去捂嘴吧。
此后多日,对于谢家的议论竟没有降下热度。
从谢老将军曾经在军中的英姿,到谢楠玉几兄弟年轻时候的风流韵事,再到谢若涵几个哥哥往年的科考成绩,都被人们拿出来说了个遍。
人们甚至已经开始讨论谁家女子配得上谢家小公子了。
京城中,没有婚配的适龄女子几乎都被议论了个遍。
这让谢家十分无奈。
四月中旬,对于谢家的议论已经不多,正当大家被新鲜事物吸引了注意力,不再时时提起谢家时,一个平地惊雷又将大家的目光炸回谢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