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休掉皇上前夫后一统天下
作者:庆桑田 | 分类:古言 | 字数:37.4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74章 船坞夜话
灯火葳蕤的光影中,吴茂行的身影在大堂渐渐凸显。
围观的一对母子终于认出了大堂上负责审理此案的两位大人,竟是白日里他们母子二人曾在河堤上偶遇的负责挂灯笼的劳工!
惊讶无比的母亲牵着孩子的手,认真对他讲到:“孩子,你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以诚待人,才能像今天我们遇见的两位大人一样,为民请命,做一个好官!”
孩子点头答应:“我知道了,母亲。”
稚童晶亮的双眼望着大堂上茕茕孑立的两位大人物,不禁心驰神往。
吴茂行走下刑堂,特意绕到此行旁观审案的一众官员身侧,更是好心俯下身,在知州和知府两位大人的耳边,悄声低语道:“茂行会将此案的由来经过直接上呈给内阁言相,两位大人的作为我也会一并转述。还有,劳烦您二位通知那位即将上京述职的巡抚大人一声,他的考核档案我会请言相再三把关。此案已结,诸位大人慢走!”
说完,吴茂行起身,径直寻罗文清去了。
知州、知府两位大人这才踉跄起身,脸色无比难看,近乎逃命一般带领下属官吏神色匆匆地离开了这座府衙。
罗文清见吴茂行走来,随口问道:“你觉得朝中会怎么判?”
吴茂行拍拍袖子,意味深长道:“太后不在,言相自是会秉公处理。那些身居高位,从来都没有吃过苦头的人,一旦跌落神坛,想必定会痛苦万分。等着瞧吧,这些高坐神坛弱不禁风的巡抚和知州,没一个逃得掉!”
罗文清承认:“的确,死亡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平等,他们也需要为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付出代价!”
语毕,二人相视一笑。
真好,他们的少年意气从未随着时光的消磨而日渐沉寂,反而越发灼热似火。
果然,一个月后,惠州府内从上到下,凡是涉及此事的官员皆被就地免职,其中知州、知府更是被刑部立案调查,押解回京,定于秋后问斩。
惠州一案震惊朝堂,晏王妃染病身亡,晏子绥快马回京,自请贬为庶民。
言相不允,在皇帝顾昭衍的示意下降晏王为郡王,晏郡王叩谢皇恩,而后办理完王妃的丧事就火速出京,重回西南营地,投入到军队改制一事。
这些都是后话了。
只是如今的吴茂行和罗文清尚且无法知晓惠州府一案造成的深远影响,他们当务之急,是要好好安抚张大娘子,按照朝廷的律法程序,给张氏安排后续丧葬、养老事宜。
就在吴茂行、罗文清二人想要去寻张氏时,却没想到,张娘子又重新折返回衙内。
张氏一入府门,看到两位大人,立马五体投地,行叩拜大礼:“民妇谢过两位大人!日后必定日日焚香祷告,为二位大人祈福,求神佛保佑两位大人无病无灾,长寿多福!”
罗文清和吴茂行见状赶忙扶起张大娘,并安排手下的护卫护送张娘子重返故乡,临走时还特意叮嘱手下,一定要与惠阳县县丞交代,办好张家的抚恤事宜。
护卫领命护送张娘子归乡。
望着张娘子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的佝偻身形,一直到张娘子行迹远去后,罗文清方才转身,向吴茂行道:“茂行,张氏的眼睛里已经没有光了。”
吴茂行点头附和,这是他一开始就注意到的一点。
哀莫大于心死,女儿和丈夫的案子得以沉冤昭雪,张氏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可是这样一来,支撑她坚持下来的理由就统统消散殆尽。
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叮嘱惠阳县府多给予张氏一些照顾。
沉默的气氛悄然蔓延。
恰在此时,一故人前来邀约。
“罗公子,吴公子,主子有请。”璎若上前,施施然行了一礼,按照公主叮嘱前来相邀。
罗文清与吴茂行相视一眼,异口同声道:“诺。”
一个时辰后,二人乘着扁舟,来到了沿海鱼塘边停泊的一尾船屋,游船的四周是浩瀚无垠的大海。
漫漫星空下,游船一侧支着一盏硕大的明灯,无数的鱼儿聚集在灯火映照的光影下,在水中流连忘返。
这是海岸边夜间最常用的捕鱼方法。
只要在海面上架起一盏煤油灯,罩上挡风的灯罩,就会有无数的鱼儿自投罗网,任渔民肆意捕捞。
船坞旁的渔民熟练地处理着新鲜的银鱼。
海鲜的鲜味在船坞中随风逸散,勾得众人肚子里的馋虫不停地流口水。
一刻钟后,渔民退下,璎若给公主一行人呈上烤好的扇贝、生蚝,然后也悄悄地退去了。
茫茫海面上,除了一方船屋,就只剩下架在船屋边的一盏孤灯。
微醺的灯火中,顾悠然与罗文清、吴茂行三人环桌而坐。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重忆旧事。
这一刻多像昔年他们三人在桃花坞内围炉夜话时的场景,如今岁月年年,人却依旧。
“尝尝,据说刚捞上的海鱼最是鲜美。”顾悠然作为设宴方,首先邀二位故人品味佳肴。
“没错,海鱼没有小刺,吃起来鲜嫩方便。”吴茂行举箸,先尝了一口。
罗文清也举箸品尝:“的确如此,子冉可曾来过海边?”
顾悠然绕过这一话题,而是直接道:“我不止来过,还在海上住过,海里的好东西我可是一清二楚!”
罗文清、吴茂行不信,却也不再多说什么。
三人专心进食,毕竟饿了一整天了。
吃完了新鲜的海鱼,品尝过美味的扇贝海螺,推杯换盏间,三人仿佛重回旧梦。
酒醉心头,吴茂行率先开口道:“想我吴某人兢兢业业食十余年,没想到竟还能在我所治理的国度上亲眼目睹人如此心险恶的一幕,也着实滑稽!”
罗文清心知他呕心沥血,自觉一腔辛苦尽付东流,如果可以,吴茂行他宁愿不要‘吴青天’的声名,也希望治下的百姓能够平静度日,安享太平。
顾悠然也放下酒盏,好言劝慰他道:“希圣如有立,绝笔于麒麟。有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之名的圣贤孔子,在抱负走到极致时也会发出‘吾道穷矣’的叹息,凡事并非一蹴而就,因为有你们的存在,才能使这世间焕发光彩,重燃希望!”
孔子遇麟的典故说的是孔子在鲁哀公十四年,有人找到他,告诉他自己发现了一只麒麟,那人没见过麒麟,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砍断了麒麟的左前足,并将它丢到了城外。后来此人又心生不安,于是特地来请博闻多识的孔子前去辨认那究竟是只什么动物?
孔子到了城外时才发现,这只被人描述得异常恐怖的动物竟会是瑞兽麒麟!
而当孔子看到被人砍去左足、鲜血淋漓、奄奄一息的麒麟后,顿时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他不解自己奋斗终身、辛苦教化的众生为何会这般残忍地伤害一个从没见过的小动物,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奔波一生、如丧家犬般颠沛流离、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是否根本就是白费功夫!
孔子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他一身抱负不得施展,辗转列国厄于陈蔡,这些人生路上的雨雪风霜从来都不曾击垮过他,反而让他越发的坚韧顽强。他希望能够通过讲学教化众生,影响世界,让天下有识之士做到以天下为己任,惠及众生,给人们带来和平与希望。
然而他为此奋斗一生的世界却是这样一个人世!一个只因为自己不认识麒麟、就会出于恐惧而下手残害它的人间!人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此丑陋,如此的无可救药!
彼时的孔子认为瑞兽麒麟来错了时代,它本不该来到这个罪恶滔天的时代,受到这样残忍的伤害!理想幻灭的孔子在见到这只命不久矣的瑞兽麒麟时,发出了“吾道穷矣”的感慨,于是他的生命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孔子遇麟’是他们所有读书人的悲歌,也是他们在漫漫人生路上终有一日需要遇上的阻碍。
吴茂行此时就在经历着这样的煎熬,他没有选择丧气颓废,而是越挫越勇,在亘古沧海间大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杨府势大,与权贵有亲,所以杨五他可以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而本该为民做主的知州巡抚却欺上瞒下、为虎作伥,那些围观的百姓更是将张氏的冤情视为茶余饭后的笑料,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仿佛张氏的悲惨经历就只是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他们从来都不会想到如果继续放纵杨五行凶犯罪,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沦为下一个受害者。”
“若非护卫给我递来他们在邻近州县收集到的消息,我是真不敢相信,只不过是王妃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偏远亲戚,就能够将狐假虎威狗仗人势诠释到这般地步!他们杨家在惠州府可不止张氏这一桩案子,杨五的罪行简直罄竹难书!我会将杨府犯下的罪行一并上呈刑部,由刑部核实!”
顾悠然对此事并没有异议。
罗文清却也同样赞同:“当一件事你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时,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实事求是,晏王妃在此事上也着实冤枉,可谁让杨府借的是她的势呢!”
吴茂行附和道:“我自会如实上报,一切就由言相和刑部审理。然而令我感到悲哀的是,我们分明都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都是长在大历国土下的普通百姓,我们都是大历的一分子,倘若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些并不正义的事,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谁也不能脱离周围的人而单独存在。”
罗文清反问道:“那你们说说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
吴茂行道:“正义就是做自己分内的事,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顾悠然道:“真理是惹人们讨厌的,谎言才是人们乐意接受的。”
罗文清笑着道:“有道理!所以我才这么惹人嫌,因为我总是实话实说,不屑趋炎附势。而我的正义就是游遍大历的如画江山,写出留有自身印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