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古代看我怎么生活
作者:紫楪绽息 | 分类:古言 | 字数:55.1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20章 树大分枝
几天后,王家屯爆出一个新闻,村里街头巷尾的人凑在一起就议论议论。
村里的大户人家,李家荣与三个儿子分家了。
每个儿子三十五亩地,五十两银子,限令在夏收之前搬出李家老宅…
“爹,咱家将近三百亩田,咋滴才给我们每家三十五亩田?”老大还指望着佃租田地过小日呢。
“三十五亩少吗?你要是不佃出去,自己一家能种的过来,我手上这一百多亩全给你!…”李家荣轻飘飘的说道
大儿子:“…”
他们一家自己种五亩地都困难。
“爹,才五十两银子,够干什么的?还要我们几个月后搬出去自己住~”老二哀号。
李家荣这一番操作不只出乎他们所有人的预料,也让他们的美好幻想头破血流。
“你到村里走一圈看看,有几家能有五十两银子?除了周家,村里最好的房子能用几个钱?”李家荣翻了老二一眼:“你们各房手中也有平日里攒的银子,那些不是钱?
你们明里暗里的不是一直想要分家吗?现在分了,咋滴?又不满足?”李家荣木着脸说:
“我还没给你们要每个月孝敬的钱…我手中留的地是要养老的。你们说说谁能让我放心指望?…我是真不敢指着你们。”李家荣说这话时看了一眼老大和老二,对欲言又止的老三摆摆手:
“俗话说得好,谁有都不如自个有。爹有娘有还要伸伸手。做人家老子的要是没有了,向哪个伸手?没有什么意外,我与你们娘死后,这些地还是你们哥仨的,急啥?”
“至于房子,你们想怎么盖都行。盖好了,我找专门的人来按材料等评估评估。你们花了多少钱,我就按五五开的比例补贴一下。但是不会超过五十两?”
李家荣可谓是煞费苦心啊。
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想要自己扑棱了。那就看各人的本事吧。
可还是不放心啊,总要为了他们有个安稳的窝与长远打算而夜不能寐,把想到的法子前前后后再三掂量、补充,如今才召集了全家公布。
这家分的虽然简单,却无人知花费了他多少心血。
狐狸毕竟是狐狸,即使老了,一样让人不能小觑。
“这正常,毕竟树大分枝。”清欢回了王家屯,听家人说起,如是回答。
可周自豪有点不欢心。
他想到了他们周家的情况。孩子渐渐都大了,难道周家以后也会走上这样的一条路?
除了第一次成亲,他与家人分开住了四五年,以后合在一起过了这么些岁月,他离不开这个大家…
唉!孩子都长大了…
自家的四亩地外,清欢打算把其余的玉米全种在两河村的蔬菜基地。
清欢把事情安排给秦时荣。秦时荣很是认真负责,不懂就问。脑子也好使,清欢交待下去的事情,除了一开始不懂,不熟悉会出一些小差错,后来基本上不用清欢操心。
秦时荣这一支是没落的贵族之后,除了贫穷,家里的老人还是有一定的眼界和格局。
只是贫穷限制了发展。秦家老一辈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重振家族兴旺的契机。
士农工商。但重振家族,首先要有经济基础啊。
对于泡菜和冬储菜的出现,秦家年轻一辈只是耳闻与羡慕。大家长秦北霄从中嗅到了机会,在不断听闻后,咬咬牙带着仅存的三弟还有两个堂兄弟去福来客栈一饱口福后,并想方设法打听与此有关的信息。
福来客栈,四海酒楼,秦家、郑家以及青云学院一众名师大儒竟然都与周家大公子有关。
后来的春阳水暖,还有一供难求的红茶据说也是周家大公子的手笔。
秦北霄越是了解,越是敏感察觉周清欢就是那个能给他们秦家带来机遇的关键人物。
这样众英环绕的人物怎么才能与之搭上线?依周大公子的经商头脑,就只从他手缝中漏出一点来,也够秦家枯木逢春。
整个春节期间,秦北霄一直在琢磨着这件事。甚至殚精竭虑想了不少方案。
或许是心有所念的缘故,祖宗佑护。没成想,竟然,竟然~
二叔家过世的大堂兄的曾孙秦时荣入了周大公子的青眼。
不过尴尬的是:秦时荣与他秦北霄的关系已出了五服。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也就是从自己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
而出五服的意思: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只能算同姓,没有亲缘关系了,且也可以相互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时下谓之“同姓之亲无服属。”
在丧服中明显地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因此,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尔雅·释亲》:“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无论如何,秦北霄总是秦时荣的叔祖辈。但二叔家几个堂兄的后代,特别是到了秦时荣这辈的兄弟们,除了血缘关系远了一些,就是平日也不太来往。也只有年节时族内祭祀的大事上碰面。
秦北霄岁数大了,他有三个亲兄弟,五个堂兄弟,光侄子都有二十多个,算上孙子辈就更多了,有不少同族小辈,他自己都认不清谁是谁家的了。加上为了生计操劳,哪有心思顾太多。
但对秦时荣,秦北霄还是有过注意的。无他,一来是长的好看;二来,能力和人品在小辈中算是出类拔萃的。
可惜的是,聪敏的他只读了两年私塾,就被拮据的生活占断了学习的时间,加上当时父亲身体不好,弟弟妹妹们又年幼,他早早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还好,闲余时又跟着自己爷爷识了几年字…日子过的虽然艰辛些,但好在秦时荣精明能干,不至于让家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