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帝国之大秦
作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37.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7章 朝会4
话说到这里,嬴稷起身向着宣太后深深一拱道:“寡人代秦国,谢太后多年的辅佐大恩!”
“王上不必多礼,我虽为楚人,但是在秦国多年,早已经把自己当成秦人了!一个秦人为家国略尽绵薄之力,是臣子的本份,不必介怀!”宣太后话说完,亲自把嬴稷扶起。
嬴稷重新安坐后,接着说道:“太后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在众多国政之策上屡有英明谏言,才有了大秦今日之繁荣强盛!今时今日,太后虽有些许过失,但是比起她对大秦的贡献,那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虽然寡人还想挽留太后在朝堂之上再为秦国出良策、立奇功,但是无奈太后已经年逾古稀之年,身体多有不适,所以特此准予母后辞去宣太后的职衔,其俸禄待遇加倍发放,荣居后宫颐养天年!”
“谢王上!”
古时的君君臣臣是很严肃的,即使是亲如父母儿孙,也必须强力推行。宣太后执君臣之礼,起身谢过秦王嬴稷,嬴稷赶紧起身还礼。
嬴稷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缓缓的坐到了王座上,接下来的项目是他最擅长的。
“有罚就要有奖,虽然这次阏与之战我大秦惨败,参与此次征伐的将士虽历经血战表面似乎寸功未立,但其实他们用自己的血肉和悍勇让大秦认识了一个事实——赵国这几十载里憋着一股子狠劲、闷在国门里面使劲的折腾,变法改革、厉兵秣马,这摆的是欲与我大秦角逐天下的姿势啊,能练出这么一支战力强悍的军队,其狼子野心在这一战中昭然若揭。所以,寡人要说的是,将帅决策失误丧师辱国该罚,士卒奋力拼杀不畏生死该奖!”
“王上明断!”众臣齐声附和道。
“那依众卿看,谁去办这件事情才恰当呢?”嬴稷看一众大臣已经按照自己的想法上了道,微微一笑。
“臣觉得客卿蒙骜当担此重任!放眼满朝的文武大臣,和任何一方都没有牵扯、干干净净,能够气定神闲、心平气和,持正办事的大臣,也就只有他了。”刚刚才宣布上任的太师嬴乐说道。
“那就——蒙骜,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办吧,务必让回来的将士感受到家的温暖。”秦王嬴稷很庆幸能够有这个内明的太师弟弟,他原本就有把蒙骜安插进军队的意思,这次正好是一个机会,让大秦的军队能够承下他的情,这样对于他以后在军中行事会更有利。
“臣谨遵王命!”蒙骜早就有意进入军营了,这次正好是一个和大秦军队接触的机会,能够就近感受一下这支传说中的令列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军。
嬴稷话锋一转,接着说道:“此次阏与之战,武安君白起从始至终都是不赞成的,此刻想起,武安君的谆谆谏言还在耳畔回响,寡人有时候想,如果这次是武安君领军,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想着想着,后来,寡人终于想通了,这就是一场不该发生的征战,远离故土、劳师远征,面对的还是一支拥有明君、强臣、悍将和强大战力的赵国军队,我大秦是应该认真严肃以待,举全国之力征伐之的!”
“疾风方知劲草,板荡能识诚臣。此次虽然大秦稍遇挫折,但那是前进路上的曲折,无关大局,只要武安君尚在,秦国就没有败,有武安君在,我大秦当无惧于天下!”
“武安君听昭。”
“微臣奉召。”
“此次阏与之战,武安君忠心谋国,高瞻远瞩,于战事未开之际就能够精准预测、未卜先知,实属国之栋梁、大秦能臣,特赏赐黄金一万,以示嘉奖。”
“臣叩谢王上。”白起觉得今天的王上简直太大方了。
秦王嬴稷接着说道:“太子悼在魏国不幸病逝,寡人心中甚是悲痛,但储君乃国之根本,储君之位更是不能长期悬空,寡人儿子众多,接下来大家议一下,看看谁有能力能够胜任这个位置,或者说,你们愿意将来跟着谁,继续走下去。”对于太子悼亡故,秦王嬴稷没有征询任何人的意见和看法,这是给秦廷一个强烈的讯息,‘我说病逝就病逝’,此事就此处理,到此为止。
诸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甚至还有一些想要说点什么的,也都很明智的闭上了他的嘴巴,把自己脑中的思路强行掰扯到秦王嬴稷划定好的轨道上来。本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们就应该这样干的,只不过议定储君人选,虽说是一件公事,但是储君却是秦王的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件私事,只不过是天家的私事,父亲立儿子,人家想立谁就立谁,关别人什么事,这要是一时间说不到秦王的心思之上,被想成了居心叵测,那就麻烦了,所以这个时候的一众之臣,心里面都是很复杂的:
有的想着干脆闭嘴,接受既定事实就成了;有的想着,富贵险中求,与其这样不上不下的干一辈子,还不如放手一搏,如果能捡一个拥立之功,也算是遇上了一个天大的造化,说不定将来就会被新王想起来,在朝中安排一个重要的职位,也算是搏出位了;也还有的在想,我和太子悼处的好好的,为了巴结他,真金白银可是没少花,他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走了,连同带走的可是我的命根子啊,我可再从哪里去筹措这些进身之资,你秦王简简单单的一个病逝就了解了,我……我……我……
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有笨蛋就有聪明人,有蠢材就有贤才,有胆小的,就有胆大的,有瞻前顾后的,就有一往无前的,越到这种决定历史走向的艰难时刻,就越是明显。
说时迟,那时快,魏冉首先开口了。
“启禀王上,老臣有奏。”这个关键的时候,魏冉当仁不让。他们辛辛苦苦,冒着天大的风险做了这么多,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相国但讲。”嬴稷知道,魏冉肯定会开口,就是没有想到他会这样忍不住,这样迫不及待,连一点羞耻之心的隐忍都没有。
“储君乃国之根本,自古立长不立幼,才能绝了那些觊觎王位的宵小之辈的歪心思,社稷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安宁。现在太子悼既然已经薨逝,那么就应该立二公子嬴柱为太子,以正国本。”魏冉老谋深算的把国家制度,公室规矩搬了出来,把他自己则腾得远远的。
“寡人知道了,相国稍待!”嬴稷心中暗想,既然当朝相国已经把道道给画出来了,就很难再听见不同的声音,如若再无人谏言,我就先点他几个人再说,就是不起作用,也要搅和一下。
果然不出所料,武安君白起依然是摆出了只打仗不参与政事的老样子;嬴乐早就和自己有过商议,也不说话。秦王嬴稷看着魏冉在朝中一言九鼎的影响力,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不过即便是要宣布嬴柱就是新太子人选,但有几个人的意见是不能绕过的,必要的程序和问询是必须的。于是秦王嬴稷看向白起问道:“武安君可有话说?”
白起虽然从不参政,但是他也不想得罪未来的秦王,于是开口附和道:“微臣也是赞成嬴柱公子。”白起实乃微词大意,多一个字他也不说。
嬴稷道:“好!那么太师呢?”
嬴乐痛快的说道:“微臣拥立二公子嬴柱!”
嬴稷看这几位重臣都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个代表公族,一个代表政界,一个代表军队,分别承担了这拥立之功。
既然各方势力都已经认可,那就到了该宣布的时候了!为了以示庄重,嬴稷特别整理了一下仪容,才朗声说道:“既然这样,那就册封公子嬴柱即刻承继太子大位!”
其实大家都明白,今天把嬴柱突然宣进庙堂,在他的身上肯定有事发生,只是没有料到他会继承太子之位罢了!
虽然嬴柱心里面早有准备,但是这个幸福还是来得太突然了,一时间脑袋里嗡嗡直响,在大脑的思维还没有作出恰当的决定的时候,多年来王族生活积淀出的骨子里的高贵修养发挥了作用,他的身体本能的率先做出了反应,端正仪容,整理朝服,缓步上前,对着自己的父王,更是秦国的王上,行叩拜大礼,这个时候,理智已然闪回了他的身体,嬴柱想到自己突然之间,继太子大位,不能够表现得很沉稳,很悠然自得的样子,必须是要秀一番的!
接下来,嬴柱表现得诚惶诚恐,感慨自己远没有先太子哥哥的贤德,无奈兄长英年早逝,发誓自己一定会追慕长兄的遗志,在承继储君大位之后,要比先太子更加的勤奋努力,要为秦国的强大和将来的天下一统奋斗终生。
安国君嬴柱受封新太子的大事件在“臣等恭贺安国君受封储君之位”的纷乱恭贺声中告一段落。
既然大的事情已经处理,接下来就是扫尾的流水账了。
魏冉接着说道:“王上,老臣还有奏报要说!”
“相国但讲!”
魏冉朗声说道:“虽然新太子已经册封,但我大秦先太子下质于魏国之后无缘无故的薨逝,不能就这么算了,要不然列国就会小看了秦国,以为一个小小的阏与之败,就能撼动秦国雄踞天下的实力,连自己国家的太子之死,都能草草的了结!现在阏与之败引发的危局已经过去,秦国目前已经没有被列国合纵攻之的危险了,所以老臣认为,我大秦当此之时,必须要起兵伐魏,一来是为先太子悼讨个公道,二来也是顺便震慑列国。”
魏冉虽然霸道,树大根深,但是有宣太后在,他也不敢说什么,更何况,太子悼之死就这样当着满朝重臣,出自秦王金口,以病逝而结,以后就不能再以此事追究,不管是能不能查到他身上,这个说法都是有利的;更何况嬴柱做了太子,将来的秦王就又是楚系外戚的女婿了,以后的事情,如若运作妥当,还是有机会翻盘的;还有他一力撺掇的阏与之败,特别是在选帅用将上,胡阳作为他在军中的嫡系亲信,也是他一手推荐领军的,宣太后身体已然衰弱、大不如从前,退隐也是迟早的事,这次能够一力承担阏与之败的责任,也算是值了,如若不然,按照秦国的律法,一旦有心怀叵测之人乘机发难,魏冉很难不被牵连。
不过归根结底、说一千道一万,宣太后隐退,对魏冉,对楚系外戚脉势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削弱!秦国已经从事实上迎来了一个以君主为核心的法制统治构架,在将来的决策层面上,那就只会有一个声音——秦王一个人的声音!从此,再也没有谁能够制衡秦王的意志,嬴稷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
秦王嬴稷已然达成了他想在此次朝会之上、达到的所有目的,何况先太子悼的暴死之事,必须要有一个攒劲点的说法,才能平复天下之人的悠悠之口,所以嬴稷就当即答应了魏冉出兵伐魏的奏请。
“准奏!相国府着即筹备粮草兵械,择日伐魏!”
大朝落幕!
刚刚受封太子储君的嬴柱,在这个朝局刚刚经历权力更迭的当口承继太子大位,为了淡化先太子悼不明不白亡故、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其储君册封大典很是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草率!但即便是再草率,受封太子储君却是铁一般的实事。宣太后,魏冉等一众之人,包括秦王嬴稷也很满意当前的结果。
而已经年老体衰的宣太后,在见证了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嬴柱、继任了太子大位之后,无限依恋又决绝的离开了这个她付出了全部青春、心力和无数血泪的秦国庙堂王廷,把最高权力如数交予了当今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