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乱世长戈

作者:墨周林 | 分类:历史 | 字数:36.4万

第102章 后生可畏

书名:乱世长戈 作者:墨周林 字数:2537 更新时间:2025-01-23 02:02:45

姜黎就拉着木宣的手,带着使团随从下了马车,护卫也全都下马,步行走向姜墉,姜墉也带着禹国卿士大夫,迎上前去。

姜墉看见木宣,却不惊奇,互相行礼完毕,木宣就由姜黎交接给姜墉,姜墉带着木宣搭乘自己的马车,姜黎也在一边陪着。

等木宣上了马车,才发现车上还有一人,已经红了眼眶,不禁一怔,木木地拜礼问好道:“春雪,好久不见。”

春雪见他一副讷讷的模样,又见他黑瘦了些,终于忍不住上前抱住他,哭出声来。

木宣想到当初洪泽游船的情景,只不过如今却是物是人非,无善和炎雅生死不知,连日来的苦闷,心中的郁结,在春雪抱住自己的一瞬,终于爆发出来,也抱着春雪,依靠在春雪的肩膀上,嚎啕大哭。

姜墉和姜黎见了,在一边脸色黯淡,沉默不语。

马车将近禹都城,木宣才渐渐止住了哭,意识到失礼,便放开春雪,春雪这才也红着脸退回原先的座位,木宣就向春雪赔礼,又向姜墉和姜黎致歉。

姜墉对于木宣和春雪的事乐见其成,又因木宣经历劫难,哪会怪罪,只是拍着木宣的肩膀劝说道:“木宣,无善虽年轻,却是聪慧,公主也是慧黠之人,他们一定能够平安无事的。”

木宣只是点着头,说不出话来。

等马车到达宫门,姜墉就让卿大夫散去,带着木宣进入宫内大殿,既不摆宴,也不设席,只叫庖人上些寻常饮食,然后对着木宣说道:“今日就当家人相聚,就不用讲究礼节了,大家围坐一圈即可。”

姜黎见姜墉话说到这份上,考虑到姜墉是为了顾虑木宣心情,就没有提出异议。

木宣也想到是这个缘故,要拒绝,又怕拂了姜墉的好意,只能拜礼接受。

四人就围坐一圈,如同寻常百姓家一般同食。

食毕,春雪自回内宫去了。

姜墉则和姜黎及木宣在宫内闲走,聊些越国使团及禹国使团出使的趣闻逸事,木宣虽然仍面有戚戚,相较于之前却是好多了。

三人正走之间,忽然有一名寺人急急赶来,看见木宣也在一边,就拜了一礼,欲言又止,直到姜墉摆摆手说“木宣是自己人,但说无妨”,那寺人才禀告说:“城令昨日夜巡时抓捕到数十名可疑的难民,如今押在宫门之外。想要放了,又怕有诸夷的细作,不放,又不知怎么甄别,特来请示君上如何处置。”

姜墉一听,皱眉沉思许久,仍不见头绪,就转头看看姜黎,又看看木宣。

姜黎心中有了计较,看向木宣时,见他也是神色平静,就有意让木宣显示才能,问木宣道:“木宣,你怎么看?”

姜墉虽然想不出什么计策,但这点察人观色的能力还是有的,明白了姜黎的用心,便也顺着姜黎的话说道:“木宣,若是有好主意,一定要教教我啊。”

木宣再不便推辞,却也不敢夸口,就应声说:“回君上,下臣也不知能不能识别,但请一试,只是还需让庖人准备些米汤,越稀越好。”

姜墉就让那名寺人去吩咐庖人准备,准备好后送至宫门。

姜墉自己则亲自带着姜黎和木宣前往宫门处,却见宫门前跪着一排衣衫破烂的百姓,个个都是满面尘灰,每一个身边都有一个兵卒看押。

姜墉不禁心生怜悯,又想到可能有诸夷细作混入其间,只能把目光看向木宣,木宣则肯定地点了点头。

城令过来见礼,姜墉三人回礼。

很快寺人就带着米汤过来了,木宣就悄悄在宫门的树上抓下一把树叶,揉碎了加入米汤之中,搅拌均匀,而后一人一碗米汤分发过去,暗中吩咐随行的兵卒紧盯每一个百姓对待米汤的态度。

很快所有人都喝完米汤,木宣就叫过所有兵卒,询问具体情况,大部分百姓一接过米汤,就不管不顾喝起来,只不过喝完后就有人骂骂咧咧,说米汤太薄,还有杂质,不过却有五个人例外,喝时犹犹豫豫,喝完之后很是安静。

木宣笑了笑,心里已经有底,就又给每一个百姓盛了一碗米汤,而后向姜黎要了一把铜子,每一碗米汤里都放上两个,然后将米汤端给跪着的百姓,仍旧叫兵卒盯紧每一个百姓。

大部分百姓看着稀米汤,都满嘴的抱怨,不愿意再喝,原先不愿意喝的那五人反倒“唏呼唏呼”吃得爽快,喝到见底,看到那两个铜子也像是没看见一般。

木宣这时就对着跪在地上的百姓喊道:“庖人制作米汤时,不慎将铜子掉入汤中。如今米汤已用罄,只是不知铜子在谁的碗里。”

那一众百姓就用手在碗中抓探,明明都抓到了铜子,却偷偷捏在手中,嘴上说着没有,然后把米汤倒在了地上。

只有原先那五人,喝完了米汤,此时见木宣这么说,就把两手举得高高,说是发现了两枚铜子。

木宣就下令放了其余的百姓,而把这五人抓捕起来。

那五人拜伏在地,口说冤枉。

木宣就解释说:“恒国内乱,流民南下,寻常百姓在恒国境内便会遭遇几番行劫的匪徒,财物尽失。而济国不纳流民,虽有富商救济,怎奈流民众多,仆役无礼。”

“若是一路流转而入禹都,一路困苦,又从昨夜便遭拘捕,如今未时已过,腹中饥饿难耐,哪还顾得上米汤是不是稀薄,汤内有没有异物,只管囫囵喝下便罢。”

那五人中有人辩解说:“我们只不过肚中不那么饿罢了,如何就成了诸夷的细作?”

就见木宣接着说道:“所以我才又盛了一碗米汤,奇怪的是,你们五人反倒喝得勤快,其余百姓却是抱怨着不喝,你说你们肚中不饿,第二碗反倒比第一碗喝得干脆,不是很矛盾吗?”

那五人这时被问得哑口无言,木宣进一步看着他们说道:“流民南下,心中有怨,却碍于兵卒不得不低头,等米汤递上,暂解了腹中饥饿,就大胆了些,敢于抱怨米汤;而后第二碗递上,因为怨气未消,所以不肯轻易食用,等到我说碗内有铜子时,便争相捞探碗内,还把米汤倒在地上自证。实际上,每一碗中都有两枚铜子,那两枚铜子,足够一人饱腹两日,难道不比那碗米汤更有价值吗?”

那五人听到这里,低垂下头,不能分辩。

这时姜黎就靠近姜墉,在姜墉耳边低声说了些什么,就听见姜墉说:“尽管是这样,但到底无法确定,禹国是礼仪之邦,还是将他们放了吧。”

木宣听到,皱了皱眉,而后忽然意识到什么,眉头舒展。

城令见姜墉这么说,只好放了这五人,这五人一离开,就见姜黎拉过城令到一边说着什么,城令听后,领着兵卒匆匆离开。

姜墉看木宣神色平静,忍不住问道:“木宣,你难道不觉得我这么说很无理吗?”

就见木宣拜了一礼说:“还是黎叔考虑得周到。”

姜墉和姜黎一听,都知道木宣已经了然,也就不再解释。

姜墉就说:“木宣的才能,我是比不上了啊。”

姜黎则说道:“后生可畏。”

不到两日,城令就借着这五人,将城内数十个诸夷派遣的细作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