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 分类:武侠 | 字数:226.3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5章 【宋】朱熹《百丈山记》
百丈山记
作者:【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馀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1]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2]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馀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3],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注释:
[1]壁:此处用如动词,意为“筑壁”。[2]林薄:草木丛生的地方。瀵(fèn粪)涌:水源自地下喷涌而出。[3]识(zhì志)其处:记述那些地方。所作诗为五绝六首,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六咏》。
赏析:
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而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这篇末文字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作者确是一位相当高明的导游,他指点人们何处有美景。文章第四节中“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是作者游后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这个总结论,相承于前面诸节文字,何处可观,何处不足观,是分后总述。其不足观者有:山庵——“无足观”;“壁其后”——“无所睹”;石台之东——“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其可观处有:西阁——“独其西阁为胜”;水石相搏处——“最为可玩”。这样,全文便形成了以下的特点:一、作者的游览线索总体上是东向。二、三两节起首作了提示:“循磴而东”,“出山门而东”,最后,“台东径断”,路断而游止。叙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换形,平铺直叙,顺序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串着上述的可观与不可观的对衬性结构,遂使全文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二、何处可观,何处不足观,是作者选择后的结论,其选择的支点是作者自然山水审美观。美要经过审美才能被确定。审美就是选择,显示了作者选择中的审美眼光和判断。因此,作者不是一般的导游,而是有着审美意识的导游。三、详略得宜。这一点循第二点而来,作者的审美选择眼光、判断,规定了景象上的可观与不可观,从而规定了描述文字上详与略的分别。可观处则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决不词费,不牵扯读者注意力,以此腾出足够的笔墨,于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美态。
文章一开始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作者没有絮絮不休地缕述登山经过,而是从“登百丈山三里许”凌空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逼进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可见,其描述手段是以第二点所说的审美判断为依据的。作者初始选择的审美描述对象是“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馀级乃得度”,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他对险奇美的欣赏。第二节山门前后诸景点虽历历如绘,以“跨”“度”“上”等行为动词,展示过程,一笔不漏地描述了游览经过和诸多景象,但其详写重点则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作者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可谓声色并茂。“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了清幽氛围和清冽感受。第二节一开始先略提“小涧”,再谛听水声溅溅,再瞰涧水流淌,再写“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寻了水源,再以“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关合前文,并以“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自己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这一节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如果说第二节是写出幽美,紧接的第三节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壮美。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以“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的视域得之。“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是气势的渲染。水沫有如散珠喷雾,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伟观,是壮丽美的写照。然后,以重彩浓墨写山峰的美姿美态。首先,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从缺口中遥望远山。其次,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形成了具有绘画美的构图特征,主次层次感丰富。再次,以固定的景点,却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成两幅扇面图,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特征。“日薄西山,馀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斑斓美;而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突现的是云海变幻美。夕照晨光中的连绵峰峦,前借阳光以显美色,后凭云气以显美态,画形画彩,荟萃于一。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