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 分类:武侠 | 字数:226.3万

第73章 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

书名: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字数:2195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0:40

祭小侄女寄寄文

作者:【唐】李商隐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魄归大茔之旁。哀哉!尔生四年,方复本族;既复数月,奄然归无。于鞠育而未申,结悲伤而何极!来也何故?去也何缘?念当稚戏之辰,孰测死生之位?时吾赴调[1]京下,移家关中,事故纷纶,光阴迁贸,寄瘗尔骨,五年于兹。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饥谁抱?夜渴谁怜?尔之栖栖[2],吾有罪矣。今吾仲姊,反葬有期,遂迁尔灵,来复先域。平原卜穴,刊石书铭。明知过礼之文,何忍深情所属!

自尔殁后,侄辈数人,竹马玉环,绣襜文褓,堂前阶下,日里风中,弄药争花,纷吾左右,独尔精诚,不知所之。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犹子[3]之义,倍切他人。念往抚存,五情空热!

呜呼!荥水之上,坛山之侧,汝乃曾乃祖,松槚[4]森行,伯姑仲姑,冢坟相接。汝来往于此,勿怖勿惊。华彩衣裳,甘香饮食,汝来受此,无少无多。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邪?

注释:

[1]赴调:赴京参加外官内任的调选。[2]栖栖:亦作“恓恓”,不安貌。[3]犹子:《礼记·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4]槚(jiǎ假):即楸(qiū秋)。常同松树一起种在坟墓前。

赏析:

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感伤气质特别浓重的作家之一。感伤情调,贯串在他大部分诗文创作中,构成他“深情绵邈”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旧唐书·文苑传》说他“尤善为诔奠之辞”,这篇《祭小侄女寄寄文》便是他祭奠文章中出色的一篇。寄寄,是他弟弟羲叟的女儿,四岁而夭,初葬于济源(今属河南)。会昌四年(844)正月,迁葬到商隐祖茔所在的荥阳(今河南郑州)坛山。这次迁葬,除将他母亲的灵柩由长安(今陕西西安)迁往荥阳外,还将裴氏姊、徐氏姊的灵柩分别迁往荥阳及景亳夫家。这在李商隐的个人生活中,是一件大事。

文章一开始,就以充满感情的笔调叙述了迁葬的事情。用散体明点日月,交待祭奠者与祭奠对象,虽属祭文通例,但说“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魄”,便见亲切爱抚,切合双方身分。“归大茔之旁”,点出“归”字,既为下文描绘未归前孤魂栖栖之情作反托,又为末段伏脉。接着,以强烈的哀叹转入对寄寄夭折及死后情事的追叙。寄寄出生后,大约曾寄养在外姓人家,后方回到父母身边,故有“尔生四年,方复本族”之语。对这样一个出生后就未能得到亲生父母爱抚、刚回到父母身边又旋即夭折的幼女,作者怀着一种特殊的怜爱同情。情之所至,不免对她的来去匆匆发出惘然的喟叹:“来也何故?去也何缘?”人生的种种悲剧,往往使人感到迷惘不解。接下来,又用追忆之笔叙写寄寄死后自己方面的情况和想象寄寄孤魂无依的情景。寄寄死于开成五年(840)春。这一年,作者为调补官职、移家长安的事仆仆道途,顾不上为寄寄归葬祖茔,只能暂时将她葬在济源(商隐在开成年间曾奉母居此),谁知“事故纷纶,光阴迁贸”,转眼又已五年。想起幼小的孤魂独处“白草枯荄,荒途古陌”之中,饿了没有人抱,渴了没有人怜,不禁发出“尔之栖栖,吾有罪矣”这样沉痛的呼号。这一节写得极为哀恻动人。作者在叙述寄寄死后羁孤的情景时,自然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事故纷纶,光阴迁贸”八个字中蕴含了许多难以尽言的人生遭际。而“白草”四句,更用诗的意境传出孤魂无依的凄恻和自己一片哀伤关切之情。在封建时代,作为家庭的长子,应当担负起支撑整个门户的责任,“尔之栖栖,吾有罪矣”,这种似乎“过情”的自责,正与作者沉沦困顿的遭遇和未能尽责的负疚感密切相关,悲伤的情绪至此已达高潮。

紧接着,又用“今”字勒回到当前,叙述这次迁葬的缘由。这几句语气转为平缓,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因迁葬事成而有所慰藉,而“明知过礼之文,何忍深情所属”两句,则总结性地点出了为幼小的侄女作这篇祭文的原因。“深情所属”,正是李商隐的性格特征,也是这篇祭文动人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又转笔抒写寄寄死后自己触景伤情的深长哀感。与前段以想象之笔渲染孤魂的凄凉不同,这里是以眼前“侄辈数人”在“堂前阶下,日里风中”的天真嬉戏来反托对寄寄精魂不知所之的强烈思念和深沉感伤。可以说是以丽景写哀情,以热闹衬孤寂,更觉情之难堪。然后又用“况”字转进一层,将伤怀的特殊原因进一步揭示出来。商隐续娶王茂元之女以来,此时尚无子嗣,因此寄寄便被视为自己的亲骨肉。“念往抚存,五情空热!”将感情又一次推向高潮。

祭文的最后一段,是对寄寄亡魂的深情抚慰。作者像是面对寄寄的幼魂,告诉她今后再也不会孤孑无伴了,曾祖、祖父的坟地上,松槚已经森然成行;大姑二姑的坟墓,就在近旁紧紧相连;往来于此,不用担惊受怕。写到这里,不但撤去了幽明的界限,而且撤去了尊卑长幼的界限,一片深挚的慈爱之情,流注于字里行间。最后用呼告语收束,更见情之深长无极。寄寄幼魂有知,当可安息于地下了。

骈文最显着的特点之一是大量用典隶事。这对某些需要典重雅正的章表书奏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增饰作用;但对纯粹以抒情真挚取胜的哀祭之文,却往往是一种障碍,容易造成感情表达上的“隔”。韩愈《祭十二郎文》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功,跟运用奇句单行的散体有密切关系。李商隐的这篇祭文,虽然用的是骈体,却全不用典,通篇都用感情色彩极为浓郁的平易明畅的语言直抒深情,毫不雕琢。加上骈中有散、骈散结合的格式,和骈句本身的畅达自然,读来但觉清空如话,一气流走。骈俪之文,能运用到如此纯净自如、不见任何束缚的程度,确已臻于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