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 分类:武侠 | 字数:226.3万

第78章 孟子·公孙丑下4.1--4.2

书名: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字数:2767 更新时间:2024-11-16 11:37:25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1],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5],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7];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8],战必胜矣。”

注释:

[1]城:指内城。[2]郭:外城。[3]环:包围。[4]池:护城河。[5]委:弃。[6]域:划定范围;限制。[7]畔:叛。[8]有:用同“或”。或许。

原边注:

尹焞:“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集注》引)

点评:

本章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是民心的向背,故得民心者得天下,故仁者无敌,故只有实行仁政,才能战无不胜。本章文字精美,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文中运用了层递、对比、排比等句式,使文章错综多变,朗朗上口,富有美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孟子·公孙丑下4.2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1],有寒疾,不可以风[2]。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3]?”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4]。”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5]。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6],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7]:“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8],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9],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10],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11]。

注释:

[1]如:应当。就:前往。[2]以上三句意为,我本该来看望您,但着了风寒,不能吹风。[3]以上两句意为,明早我将临朝听政,不知道您能否到朝廷来,让我与您相见呢?[4]造朝(cháo):上朝。造:上;到。[5]吊:吊丧。东郭氏:齐大夫。[6]昔:从前。这里指昨天。[7]孟仲子:孟子的堂弟,跟随孟子学习。[8]采薪之忧:本意是说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为生病的代称。薪:柴草。[9]趋:疾行;奔跑。[10]要(yāo):拦截。[11]景丑氏:齐国大夫景丑。

原边注:

范祖禹:“孟子之于齐,处宾师之位,非当仕有官职者,故其言如此。”(《集注》引)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12]。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13];君命召,不俟驾[14]。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15],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16]。”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17]?’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18]。天下有达尊三[19]: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20],莫能相尚[21],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22]。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23]?”

注释:

[12]以上五句意为,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间最重要的伦理。父子之间以恩情为主,君臣之间以尊敬为主。[13]父召,无诺: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起身。《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14]君命召,不俟驾:君王召见,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15]而遂:乃。而、遂二字同义连文,皆“乃”之意。[16]以上三句意为,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到齐王的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不符合礼吧。宜:义同“殆”。大概;恐怕。[17]以上五句意为,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呢?慊(qiàn):不足;缺少。[18]以上两句意为,难道曾子的话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19]达尊:谓众所共尊。达:共同;普遍。[20]丑:同;相近。[21]以上两句意为,如今天下各国土地相当,国君的德行相似,没有哪个能超出他人。尚:超过。[22]以上两句意为,他们喜欢任用自己可以教导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任用能够教导自己的人为臣。[23]以上两句意为,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不屑于做管仲的人呢?不为管仲者:据朱熹注,是孟子自谓。

原边注:

景子以世俗之见,责孟子违君臣之大伦,知君不知师也。

邓秉元:“孟子以三达德为言,为君、亲、师三者划界。盖朝廷莫如爵者,君也;乡党莫如齿者,亲也;辅世长民莫如德者,师也。此分别与当时之社会结构相应。”(《孟子章句疏讲》)

邓秉元:“君亲师既如此划界,其为师者出仕之前提当即‘学然后臣之’,故虽为其臣,而道炳在握。此唯大有为之君能之,因其舍己而从人也。”(《孟子章句疏讲》)

点评:

本章记孟子立身处世之道。孟子准备拜访齐王,却因齐王礼貌不周,便推说有病,拒绝朝见。这在常人看来,是清高自傲,目无君长。其实,孟子的“狂傲”体现了其对君臣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对独立人格的维护。本章提出“天下有达尊三”的着名观点,认为天下的价值标准有“爵”“齿”“德”三种。在庙堂之上,以权力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为标准;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以年龄的大小和辈分的高低为标准;在理国治民上,则以德行的高下为标准。孟子的“天下有达尊三”与其“天爵”“人爵”说一样,都表达了德高于势、以德抗势的思想。在孟子看来,士人与君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君主不能只看重“爵”而慢待“德”和“齿”;士人对君主的尊重,也主要不是表现在趋奉应命上,而在于敢于直言进谏和陈说仁义上。自己对于齐王,非仁义之言不敢言,这才是对君主最大的尊重。子思曾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郭店竹简《鲁穆公问子思》),孟子与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本章前半部分描写孟子拜会齐王的曲折过程,情节形象生动,读来耐人寻味,孟子的精神风貌、性格气质跃然纸上。后半部分记孟子与景子的辩论,语言生动,富有气势,反映了孟子坚持仁义、蔑视权贵的大丈夫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