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风华:从蒸汽机开始

作者:夏尔 | 分类: | 字数:41.8万

第110章 新式火枪

书名:大明风华:从蒸汽机开始 作者:夏尔 字数:2406 更新时间:2025-01-25 02:01:48

为了打造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火枪,朱高燧从早到晚的泡在大通冶,身为一个军迷用自己了解的知识不断改良每一道工序。

长枪管能够让子弹受推动的距离更长,射程也更远,并且让子弹可以以一个稳定的弹道射出。

可明清后期的火枪动辄两米长,这让朱高燧有些接受不了。

膛线又称来复线,这才是一支枪真正的灵魂,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同时也能使枪管长度缩短以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射击。

但来复线的制作却非常困难,用一根比枪内径略纫的钢棒,在特定部位刻槽安装一块硬质钢片。而钢片上有一条或二条凸出的有倾斜角的带状体,前端有利削部调节凸起高度,这样在一条膛线位置上来回拉动数十次,才能切出一条膛线。

哪怕云子铁经过焦炭的锻造后材质比以往更加坚韧,也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毕竟基础材料,不是一两日能够有所突破的。

现如今突火枪的火药是存放在罐中或由纸包着单独携带,装药时,先把火药倒进枪管里,然后将弹丸一起捣入枪管,压在装药上面,一分钟只能一两发而已,比起弓箭也强不到哪里去。

朱高燧做不出来枪械的后装弹夹,却能用油麻布将子弹和铅子包在一起。

黄俨被皇帝器重提拔到兵仗局任职,并且把火药和火器的制造从兵部转移到了内务府,因此黄俨对于火器的制造并不陌生。

可在这大通冶内,朱高燧的每一次改良都让黄俨惊叹,突火枪确实是大明神兵利器,这是经过无数场战争检验过的,但和赵王爷改良以后的相比实在有些差强人意。

两个神机营的人正在试枪,改良后的火枪更加轻巧,全长不过一米左右,甚至还带着瞄准器。

老的突火枪需要一手扶枪一手点火,但是新火枪只是简单的扣下扳机,由击锤敲打击砧通过棉线引燃火药。

嘭的一声,黄俨的下巴都快惊掉了,四百米外的一个木牌被一枪击穿。

新式火枪已经开完了三枪,突火枪第一枪才刚刚准备好。

“黄俨,我现在说你那些玩意儿都是破铜烂铁你还有意见吗?”

“王爷,奴婢还从未见过这样的枪械,如果能装备神机营,那我大明的军队将横扫草原啊。”黄俨激动的说道。

“你也看到了打造这一支枪,单单是来复线就花了八天的时间,只能当成敬献给皇上的礼物。想要大规模装备,必须把来复线去掉。”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了来复线,枪管的长度必定会有增加。

更重要的是火炮的技术与枪械相差不多,有了这新式火枪,新式火炮只要等大明有了足够的铜,就能够快速投产。

“黄俨你在兵仗局是干什么的,宋人怎么造枪到了大明你还是怎么造?”

朱高燧有些恨铁不成钢。

“你既然是兵仗局主事太监,那你应该知道火药的配比是多少?”

“一硝二磺三木炭。”黄俨回答道。

“这只是最基础的配比,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配比只要稍差一点,火药的威力就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有一种威力更强的黑火药更准确的配比我也不清楚,但你要让兵仗局的人去研究。

一提高硝、磺、木炭的纯度,第二不断试验最佳配比。

要是等我回到南京,你在兵仗局还是吃老本没有一点进步,我一定上禀撤销兵仗局,并且建议皇上把你送到奴儿干都司体验风土人情!”

看到朱高燧的眼神,黄俨不由得打了一个激灵,连声称是。

朱棣靖难造反能够成功,建文身边的太监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他的政令还没有传到战场上,这群太监就已经悄悄将消息先一步透露给了朱棣。

故而朱棣在登基以后投桃报李,不断赋予太监更多职权。

朱高燧承认大明的太监中确实有不少人物,比如郑和,比如王耳朵,比如后来的汪直。

即便这样,朱高燧对于把国家重器交给太监管理还是有些意见的。

他之所以不肯将大通冶卖给商贾,是因为这里是最适合做兵工厂的地方!

因为他的出现,大明的火器正在朝着射速更快、火力更猛、威力更强的方向发展。

火药就是一个被打开的一个潘多拉魔盒,从最开始的炮仗,到慢慢寻求火力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了能够拥有毁灭世界能力的恐怖核武器。

战争最好的方式就是双方拿着刀在战场上互砍,活下来的就是胜利者,但历史没有如果,未来也不会相信仁慈。

将大通冶改造成兵工厂是朱高燧在山西干的最后一件事,其他的煤和铁都已经按照他的想法进行了改良,就像是种下了一粒种子,如今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开花结果。

山西的事情已经全部结束,虽小有波折可都顺利解决,也到了离开的时候。

冯道安于晋王朱济熺两人一文一武掌控着山西,两人很少会私底下接触,毕竟他们的身边有着锦衣卫的探察。

但为了给朱高燧践行,两人也难得的聚在了一起。

原本山西怨声载道遍地流民,可朱高燧来到以后,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整治就让整个山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赵王爷到山西短短时日,所做的成就是下官履任数年也拍马不及,实在是忏愧。”

冯道安这句话倒不是恭维,而是出自真心实意。

并非冯道安能力不足,而是受限于几千年来汉人惯用的经验和成法,根本想象不到问题还有这样的解法。

朱高燧不同,没有穿越之前所有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成为了他的优势。

“冯大人也不必妄自菲薄,世人常说苏湖之富足用天下,但未来的山西才是大明的心脏,其繁华甚至能与苏湖一较高低,相信用不了多久咱们就能在南京见!”

听到朱高燧这样的话,冯道安眉宇露出三分激动,急忙躬身道谢。

“下官定不敢忘王爷栽培。”

朱高燧并不是有心想要提拔冯道安,而是他未来要做的很多事情都突破了大明律法甚至皇明祖训的约束。

这一次无论是在山西流民外迁还是煤铁的问题上,朝堂上反对的声音都很大,好在皇帝和太子爷汉王爷都站在他的立场上。至于他提过的开海,更是阻力重重,连皇帝都反对。

因此朱高燧迫切的需要一批能够拥护他的大明改革先锋,见识过山西崛起的冯道安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晋王朱济熺也是连连挽留,西山镇的煤矿从一开始无底洞一样的大撒币,到现在已经基本维持住了日常运营。

等到铁路与沥青路铺设完,运力将会有数以十倍计的提升,哪怕是晋王都已经看到了那些黑色的煤炭正闪烁着黄金的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