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崇祯帝
作者:骑驴看唱本呵呵 | 分类:历史 | 字数:193.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01章 英雄落幕
皇太极在太庙嚎啕痛哭,,不远处皇宫内也开始起火,,
他知道明军看来已经入宫了,,
最多不到一个时辰,,他也将被明军发现,,,
他是大清皇帝,,如果被明军俘虏,,成为大明小皇帝的阶下囚,,那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皇太极万念俱灰,,心一横,,直接拔刀自刎,,死在了列祖列宗的牌位前,,
虽然这一世的皇太极无奈自尽,,皇太极作为亡国之君走完了了殚精竭虑的一生。
可历史上清太宗皇太极却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皇帝。
他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没有完成的事业。在横扫蒙古各部族以及与明朝旷日持久的征战中,他以智计百出的计谋以及坚韧勇猛赢得了努尔哈赤的信任,,最终以皇八子登上了汗位,,
历史上纵观皇太极一生,文治武功都堪称一绝。他为后来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入驻北京进而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后来的《清史稿太宗本纪》中对皇太极的评价是:“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这个极高的评价,用在皇太极身上还是非常恰当的!
满清能夺取大明天下,,以区区十万人马,统治亿兆汉人,,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因为皇太极听从汉族知识分子的意见,,开始建立了汉军八旗,弥补满洲军事力量人手不足的问题。
他作为满人,不排外,不盲目自大,而是谦虚信任、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学习明朝的各种先进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曾经在努尔哈赤手里的八王议政成了他的一言堂。
使得满清内部开始稳定,不再是之前各自为政的一盘散沙,使得内部发挥出了超高效率,能用极少的人口和资源来支持战争。
皇太极的文治包括废除满族长期的一些恶习、调节满汉尖锐矛盾,将族名满洲改名大清,正式开国。
又加强君主权威“南面独坐”、完善内政,重用汉人降将造红衣大炮、创建汉军军,从文治看来,皇太极是锐意进取的皇帝,其死后谥号“文皇帝”,这个“文”就可说明他文治方面的功劳。
而其武功更是一流,包括两征朝鲜,向北征服索伦三部,,让悍勇的索伦人臣服,成了清朝重要的兵源基地。
向西用兵、三征蒙古,使得蒙古臣服,,推行满蒙一体,,将蒙古彻底绑上了大清的战车,,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向南用兵、多次率大军进入明朝劫掠,甚至打到大明首都耀武扬威满载而归,,,
由此可见,皇太极的一生就是向着四周开拓的一生,用“鹰击天下”来形容那是无比恰当。
一个时辰后,,已经端坐在沈阳皇宫的朱小峰,,收到了周遇吉的汇报。
"陛下,,已经发现了皇太极的尸首,,他在伪宫附近的所谓太庙自尽了,,臣已经派鞑子宫内多人辨认过,,确定是皇太极无疑!"曹文召说道。
听着皇太极身死的消息,,朱小峰也是长出了一口气,,
只有找到皇太极这老小子,,,
这次征讨鞑子才算尽了全功!
"这老小子,,总算死了!"朱小峰高兴的说道。
这皇太极,,自从自己登基,,近十年时间,,自己每天都在想的怎么消灭鞑子这个心腹大患,
如今,,终于实现了!
"他也算一个英雄人物,,传旨,将他按照王侯的级别厚葬吧!"朱小峰说道。
他还是非常认可这个对手,,
如果没有自己这个外挂出现,。
那皇太极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
起码1643年才会因病嗝屁,,
如今,,却因为自己的原因提前下线!
"陛下,,城内还有几万满人老弱该怎么处理,,
据臣所知,,大部分鞑子宗室成员都逃到了赫图阿拉,,那里成了鞑子最后的据点!"曹文召说道。
"郑芝龙一两天也该来了,,沈阳城就交给他的人处理!
这些人老弱全部为奴为婢,,鞑子喜欢让汉人给他们做奴才,,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如今也让他们尝尝做奴才的滋味!
郑芝龙这次出了大力气,,这沈阳城的几万老弱,,就赏给他的水手们为奴!"朱小峰说道。
"陛下,,皇宫已经由臣的一师接管!宫内所有财物全部封存请陛下示下!"曹文召说道。
"沈阳宫里的财物,,一半归国库,,另一半分发给一师士兵。
另外吩咐李定国、卢象升他们,,所有京营士兵在沈阳城内劫掠两天,,所得财物归士兵个人所有!
不过不可肆意杀人,,朕已经决定将城内满人全部交给郑芝龙的手下。"
曹文召听着陛下的决定惊呆了,,
要知道京营军纪非常严酷,,
要是有欺压百姓或者杀良冒功的的,,就是是团长级别的,也定斩不饶,,
因此京营士兵军纪非常好,,
可如今,陛下竟然鼓励士兵劫掠?
"陛下,,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如果开了京营士兵劫掠的先例,,后果不堪设想!"曹文召急忙劝道。
"这几个月来,,京营损失惨重,,弟兄们多少袍泽战死,,京营士兵十不存一,,
这些老兵需要发泄,,他们与鞑子是血海深仇,,
如果不让士兵们泄愤,,他们会出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
京营从建立起,,目标就是对付鞑子,,如今双方已经是不死不休!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士兵的残忍!
如果当时鞑子攻占京城,,那京城百姓的下场也会非常惨!
去执行吧!仇恨需要用血洗刷!"朱小峰决绝的说道。